2017年08月31日07:45 新浪综合

  金融“脱虚向实”之银行业

  离开实体经济 银行将成无源之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梦姗 田姣

  投资实业意愿在增强,制造业贷款增速也由负转正。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透露,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已连续六个月保持正增长,资金更多地流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3.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8.7%,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4.7%.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离开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将成无源之水。”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坦言。

  金融“脱虚向实”势必要牵住银行信贷资金这个牛鼻子,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认为,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需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改变银行顺周期经营行为,但更重要的是,银行自身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

  银行业加力支持广东实体经济

  着眼广东,早在5月份广东银监局就出台了《广东银行业支持制造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首份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确保资金流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监管不断引导下,广东银行业也在相应政策导向下,调整信贷投向。

  对于风险暴露的制造业,加强了行业管控。比如对于纺织、船舶、石油等风险较大的行业,交通银行广东分行实行逐年压降,但是对于电力、燃气和水等关系民生的制造业子行业则重点支持。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接下来也将大力支持广东地区三大三高三新行业重点客户,同时,加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高新技术等行业信贷投放。

  南都记者从广东工行了解到,该行近年来大力支持“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广东创造”转变,围绕广东“制造业立省”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力度。

  广东工行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截至2017年6月末,制造业表内外融资1469亿元。此外,该行还积极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拓宽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和手段,如运用债权转股权等创新手段,降低企业财务杠杆。

  2012年以来,工行广东省分行累计投放制造业贷款9788亿元,并积极支持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通过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超6600家,发放贷款超200亿元。

  广东不仅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外贸大省,如何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也是广东银行业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千亿级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近年来正积极通过跨国并购,向世界级企业迈进。其中,美的集团德国库卡并购融资再安排37.07亿欧元银团项目吸引了全球多家银行的参与,但项目也面临融资金额大、期限长、牵涉面广、操作难度大等挑战,广东建行、广东中行等七家银行促成了我国银行业少有的跨境银团成功案例,为今后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扶持中小微扶持高新创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中的“毛细血管”,银行资金脱虚向实,也要将银行服务的血液流到经济每个毛细血管。

  今年6月2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调研第六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时强调,“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加快发展助推加力”。

  广州易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易宝公司”)今年获得广东农行200万元“税银通”贷款,成为广东银行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易宝公司作为一家高新企业,规模小且缺乏抵押物,企业融资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广东农行小企业部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银行员工多次深入企业调研,以农行与税务部门合作、共享纳税信用信息为契机,以易宝公司年纳税数据为突破口,制定了个性化服务方案,“用时仅一个月,就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难题”。

  不仅如此,广东银行业对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一直不遗余力。以珠海银隆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去年6月在先后引入中信集团、中集、万达、京东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董明珠个人入股后,珠海银隆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正式进入IPO辅导期。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但是依然有不少难题。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制造企业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压力大。“针对珠海银隆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融资服务方案,包括订单融资、项目贷款融资、股权融资类贷款等,今年5月给予集团授信276亿,全链条解决资金需求”,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

  除了给予276亿授信以外,中信银行还在综合服务方面全面介入,比如完善企业结算平台,为珠海银隆搭建资金管理平台,实现全国各子公司、基地的资金归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制造业贷款持续6个月正增长

  投资实业意愿在增强,制造业贷款增速也由负转正。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透露,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已连续六个月保持正增长,资金更多地流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3.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8 .7%,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4.7%.

  南都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对于下半年“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家银行已有明确的工作部署和时间安排。其中,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受访银行的头等要事、第一目标,合理布局信贷投放,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优化资源配置。

  建行广东省分行明确表示,接下来将保证省市重大项目,包括涉及国家战略项目的信贷需求,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次是支持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坚持零售业务优先,加力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加快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做深消费金融生态圈。

  “结合交行资产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策略,择优支持纳入国家或地区重大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目录的传统工业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客户的资金需求,重点支持技术产业化产品较为成熟、具有商业持续性的项目”,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扎根南粤,银行在“扶实抑虚”上更注重结合本土与本行特色。仰仗海外经营网络优势,中国银行推出全球统一视图产品,解决跨境集团客户面临的境外国家和地区监管政策、清算机制、政治要求差异等痛点,实现企业网上银行在同一界面即可监控全球账户的资金状况。截至目前,中国南航、美的集团等境内大型跨境集团客户已成功上线中国银行全球统一视图功能。

  银行业资金脱虚向实成效初显,但这仅仅是开始。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金融资金流向要实现脱虚向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中国还有稳增长的目标,在稳中求进的导向下,去杠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采写:南都记者 吴梦姗 田姣 实习生 龙淑仪

责任编辑:韩佳鹏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