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8日19:20 新浪综合

  独家:还原南航选座事件真相

  来源:贞观 作者:肉上师

  南航选座事件已然沸沸扬扬,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点包围之下,事件的真相仿佛显得已经不那么重要。在各式各样的叙说中,人们自说自话,一厢情愿的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

  然而,作为局外人,作为好奇之士,我们还是希望尽力去还原一点‘真相’,以及有关于真相的‘真相’。

  回顾南航选座事件发酵,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南航对此的澄清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 南航官微截图▲ 南航官微截图

  这既是因为,作为此事的事件主体,南航在此前通稿中所展示出的某种姿态已然丧失了公信力,其在做进一步回应是要面对更甚的质疑就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也是因为,在这类舆论事件中,公众需要的准确、完整的信息,信息披露越详实,也就越容易赢得信任,语焉不详的回应只会令事件雪上加霜。

  公众对此的质疑,则始终聚焦于“隔离”、“特殊服务”、“特权”等关键词,如果总结南航的官方回应,可以总结为:

  1. 西安方面没有提出全部安排在前11排特殊要求;

  2. 西安方面没有提出隔离要求;

  3. 南航实际也没有将西安团安排在前11排,也没有隔离。

  简单来说,南航的回应也就是说:“我之前那篇通稿是胡编的”。

  这显然难以服众。

  在这类简单事实出现矛盾的事件中,如果不能提供更详实、更有说服力的信息,公众通常会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这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要对事件证实或者证伪,并不困难。而媒体的责任就在于通过不断的调查去证实或者证伪种种观点、现象。

  而且,我们自己也想知道这次南航选座事件的真相。

  所以,在事件发生后的这么多天里,因为好奇,我们用了一点“笨办法”,花了点“苦功夫”,试图去还原当天的座次安排图景——这些天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十几位参加赴成都考察一行的西安代表团成员,从侧面与他们沟通,并请他们回忆当天他们前后排是否坐有同僚。

  这十几位西安团的乘客,座次最靠后的甚至排到了第56排。而据当事人回忆,当天还有人坐到了最后一排,“根本预先没有安排座位这回事”。

 ▲ 以上为西安代表团部分成员的登机牌 ▲ 以上为西安代表团部分成员的登机牌

  最后,通过对他们本身座次信息,以及回忆细节的交叉印证,我们完整还原出当天西安团58位经济舱乘客在CZ6433航班上的排次分布。

  事实还原如下:

  时间:8月6日

  航班:南航CZ6433航班,西安—成都。

  主体:西安党政代表团赴成都考察一行,共61人(并非网传66人)。

  西安党政代表团排次分布:

  35排4人;

  36排5人;

  37排2人;

  38排2人;

  41排4人;

  42排4人;

  43排4人;

  44排4人;

  45排6人;

  46排2人;

  47排3人;

  48排5人;

  49排2人;

  50排3人;

  51排1人;

  52排5人,

  56排1人;

  58排1人。

8月6日,西安党政代表团在南航CZ6433航班上的座位示意图8月6日,西安党政代表团在南航CZ6433航班上的座位示意图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部级及相当职务人员乘飞机时可乘坐头等舱,司局级及相当职务人员、其余人员均应乘坐经济舱。

  当天的CZ6433航班,经济舱自31排到58排共167个座位,除西安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3名副部级官员,西安代表团其余58人乘坐的经济舱分布于35—58排(非网传的前11排)。

  回溯完整详实的信息后,才更容易理解为何西安当地对此委屈声一片。

  8月13日“西安发布”曾提到西安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其中议程之一就是听取有关网络舆情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这次网络舆情,当事单位已做出澄清,应当表示感谢。

  要看作是为我们敲响了一次作风建设的警钟,敲得及时、敲得必要。

  要感谢媒体对西安干部作风建设的关心、监督和帮助。

  要举一反三,自我反思,多从自身找差距。

  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更加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

  要始终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按照铁军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可以看到,面对这一次南航引发的舆情乌龙,西安市所体现出来的姿态,无论是“要感谢媒体对西安干部作风建设的关心”,还是“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更加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都体现了这座城市自新一届党政班子换届以来的开明和包容。

  关键也要追问,为何一篇简单的乌龙宣传通稿会酿成如此轩然大波?为何事件发生后,直接当事人南航的澄清会被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声淹没?

  应该承认,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着某种“偏见”或者“偏信”,在越来越复杂、琐碎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总是很轻易从自我的价值立场出发,由只言片语作出判断——无论是情感判断还是是非判断。

  只要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只言片语也会演化作滔天巨浪。这个时候,媒体的责任就在于“证实”或者“证伪”这些共鸣背后的基本事实,使“偏见”回归“正见”。

  同时也应该正视,公众对此事的共鸣和敏感之处,是诸如官员“特权”、“特殊安排”等种种关键词,而不简单的就在这次航班本身,从这个维度上说,要修复社会裂痕,重建社会整体理性,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韩佳鹏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