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6日电(“中国网事”记者何欣荣 魏宗凯 王原)“你们到底还有多少‘干货’没写在纸面上?能不能私下透露给我们?”自去年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不少前来取经的人士在初步了解自贸区的改革政策后,往往会追问这样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在没有土地、税收等“实质性”优惠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在成立半年内就能够吸引7772家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超过1700亿元,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定是在官方文件之外,还隐藏了若干政策细节,由自贸区管委会保留解释权,只不过外界不知道而已。
事实上,这种观念和自贸区的改革精神有点不合拍。上海自贸区从成立伊始,就明确要建设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这种营商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政府管理要透明。
在行政透明度方面,上海自贸区拿出了中国第一张针对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之内,严格实行标准化审批,减少自由裁量,以阳光的办事环境来杜绝灰色的“抽屉协议”。
在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今年很多部委纷纷晒出了自己的权力清单。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等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负面清单的设立,使过去一些桌面之下的‘潜规则’都成为台面以上的‘明规定’,有效增强了行政透明度,减少了行政成本和寻租空间。”
但负面清单里的各项条款,也面临着提高透明度的问题。“比如清单里写限制外商投资大米、面粉加工,到底怎样限制?是限制股比、产量还是经营者资质?需要进一步的说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2014版负面清单将在透明度上作较大改进。
尽管上海自贸区在行政透明度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入驻企业还有更高的期待。
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人指出,在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23条措施中,有关旅游业的条款这样写道:“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游业务。”
“这里说的‘符合条件’,到底是符合什么条件?查了相关规定才知道,是指要成立两年以上,且没有不良记录。既然如此,为何不在措施里写明白?”这位负责人说。
类似这种“符合条件”的表述,在我国的各类政策中非常普遍。以至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后,还要花大力气去举办各种政策解读会。政策“说不清、道不明”便给了相关权力部门大量的寻租空间,使得给某些企业吃“偏饭”、进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增加。
在一些专家看来,增加行政透明度,首先要确保政府出台的政策“让能够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冯军[微博]教授就表示,针对现有负面清单里的特别管理措施,应该列出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具体解释说明。这样既提高了清单透明度,又避免了对清单内容的片面理解。
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在上海浦东,超过50%的社会类行政审批事项可以实现网上审批,审批过程接受电子监察系统的同步监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还因为网络有据可查,有效减少了腐败发生的可能。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