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营改增情况系列调查之七
本报记者 宋晓亮
本报记者在上海、江苏调查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时,发现有些该纳入增值税的企业仍实行营业税,个别企业还出现了重复征税问题。税收领域权威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下决心推进营改增力度,将影响税改进程。
现代服务业慎言“营改增”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根据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找到一些应该纳入营改增的公司,不少公司不愿接受相关采访。江苏东方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自己不懂。上海智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员工则向本报记者表示,“老板不在”。
上海集锦广告公司在一楼的员工让本报记者上楼找老板。等记者上楼后,该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先问有什么事,当记者说明是调查营改增时,对方以老板不在和办公室的人都不懂为由拒绝采访。本报记者问他们老板在哪里,什么时候来,他们表示对这些情况都不清楚。
证券业是否纳入营改增是受关注的话题。本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闸北区的东方证券某营业厅进行采访,相关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负责人开会不在,该营业厅作为东方证券的分部,工作人员不便接受采访,因此建议记者到上海东方证券总部进行采访。记者赶往东方证券总部途中通过闸北区分部提供的电话与其联系,对方表示可联系对外宣传部;记者请对方转接对外宣传部,最终未获成功。
“企业反映跟营改增之前差不多,有的不愿意透露自身的状况,还有些反馈税负并没有降低。我们协会的合作企业还算行业内有规模的,有的仍达不到一般纳税人资格,小一些的企业拿增值税发票更难。有的公司营改增了,但有经济来往的企业还没有改,不但拿不到增值税发票,还多了一部分支出。”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倪毓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营改增步伐滞后与双重征税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前期营改增试点中应被纳入的部分现代服务业是指,围绕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提供技术性、知识性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
“广告业改了,我们还没有营改增,仍在交营业税,而且增值税也要交,营业税为主,负担较重。营业税实行5%的税率,名义税率比增值税低,但由于不能抵扣,实际比增值税交得多。”上海一家从事家居设计等文化创意服务的不愿透露自身信息的某企业财务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本报记者进一步追问双重征税的原因时,上述财务人员表示,报税都是领导做,自己不便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向本报记者表示,营改增应涉及机构改革,否则一些业务是征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分不清,一个经济活动或其不同过程可能存在国税、地税分别征税的现象,国税、地税边界不清。营改增利于推动协调好征收机构与收入归属的相关改革。
根据新民晚报今年4月消息,上海“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总体下降。其中,现代服务业的小规模纳税人从原来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税负降幅达到40%左右,成为最大受益者。
“我们公司还没有营改增,仍以营业税为主。”上海中正威认证有限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上海浦东房地产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下属某物业服务中心一女性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自己是为房屋租赁等业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微利企业,只开一般发票,增值税发票太麻烦。没听说要营改增。
“企业多数在孵化期,关于税收没有系统的反映。目前多集中于如企业在税务部门认定中遇到的困难等具体问题,关于营改增当地企业反映不多。”太仓市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还没有营改增,如果实行增值税税负应能减轻,小规模企业通常是3或4个点,还可以抵扣,只要手续合法现代服务类企业拿增值税发票也不难,利于企业发展。
“有些情况说出来不合适,比较复杂。公司还没有被纳入营改增,谈其他公司的相关议题也不太方便。税改可能是分批做,现在还没轮到我。”上海正名资信评估服务有限公司叶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叶经理还表示,只要有关部门正式通告,他会按照要求进行营改增。
“这是上海灵活务实的做法,考虑到营改增后税负变化的不确定性,给纳税人选择余地。上海国税、地税合并征收,导致一些方面比较模糊,名义是增值税还是按营业税操作也有可能。按规定,应纳入范围的就必须要转,处于操作上的一些考虑可能没有转。某些情况反映了一定的制度缺陷。”一位能够接触国家财税部门高层参与税收政策研究拟订的权威人士(下称税收权威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带着一些问题来到上海市税务局(国税、地税合并办公),联系到一位王姓负责人,她表示事出突然不便安排采访,或可通过邮箱进行书面答复。本报记者通过对方留下的电子邮箱投送邮件,结果却显示无法成功投递。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则直接对来到他们办公楼的本报记者采取回避态度。本报记者通过有关工作人员联系江苏省国税局的税收科研所、新闻科等部门,对方均谢绝采访。本报记者又请对方联系江苏省国税局办公室,对方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出差为由拒绝。
上海一位了解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状况的不便具名的较权威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营改增目前搞得还不深入,相关企业没有变成增值税,有些抵扣就做不了。如果营改增在行业上全面铺开,就方便抵扣了。个别企业营改增中出现衔接问题,同时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地税没离开,国税又过来,双重征税增加了企业负担。
会影响税改进度?
税收权威人士认为,现在不下决心,营改增的阻力会很大。如果一些地方坚持对部分该纳入增值税的企业征收营业税,搞不好会吃亏。表面占一时便宜,长远看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推进顺利,几年后营业税想征也没有。
“变化比较快,我们税务部门只管操作,税收政策的掌握在财政部门。不掌握相关情况我们是不会做的,在操作上我们做得很细。改革不可能全是利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局(国税、地税合并办公)办公室李主任告诉本报记者。
“国税总局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用于进一步税改。江苏正着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国税、地税衔接不利导致的税源流失和漏洞等。从理论研究落到实际有个过程,没那么快,应先把相关问题处理好。江苏已经算发达的省了,有些方面依然不尽完善,税改中可能有两不管和两都管的问题,两都管税负会加重。江苏地税希望通过信息手段、交互平台、软件设计等与国税信息共享,利于彼此衔接。有关政策是财政厅牵头,比如将哪些企业纳入营改增,税务局要向财政厅靠拢。”江苏省地税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曾兼任过地级市财政局领导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付志宇告诉本报记者,税务部门跟财政部门比相对弱势,政策制定与财力支配使用权都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仅负责征管。而地方财政部门又听命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只能做更倾向地方意向的选择。
“要完成‘十二五’的规划有困难,营业税一共九个税种,到目前才推行了两个,还剩两年半时间,即便每年新推两个税种时间也不够。8月1日两个行业全国推开后,新行业纳入要到明年,从财政部领导透露的信息看,明年邮电通讯、铁路、建筑安装或将纳入营改增,但尚未最终敲定,尤其是建筑安装业争议较大,明年的改革幅度不会大。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要完成剩下的任务时间显然不够。”面对本报记者对营改增进程的担忧,税收权威人士进行了上述分析。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李华向本报记者表示,增值税税质中性、税率合理、征管严格,这样才是好税种。营改增是否需要有严格的时间表,增值税良性作用的发挥在所试点行业是否都具备经济条件?过去营业税、增值税并行是有原因的。
财政部长楼继伟于近日表示,将用两年时间实现服务业营改增。
曾在国家税务总局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另一位不便具名的税务界权威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十一五”的服务业发展和就业人数没完成目标跟营业税有关,要实现经济转型、增加企业技术含量营业税也是障碍。在沿海发达地区,通过营改增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很有必要。以上海为例,如果营改增憋住了,服务业发展就会缺乏持续的支撑。从营改增分地区、税目推行来看,最初估计十年能完成就不错了;但从上层的决心看,可能七八年就可以基本推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