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们的盐价?--南宁食盐涨价调查
新华网南宁4月13日电(记者王秋凤、钟泉盛)近日,在南宁零售市场上,低价位的盐再次悄然涨价,而高价位的盐身价却呈跌势。扑朔迷离的食盐涨价风波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猫腻?记者进行了调查。
盐价乱象:“平价盐”高价卖 “高价盐”降价卖
“不是说盐是政府定价的么,怎么也涨价啊?50包盐上个月底还是66块,现在就涨到80块了。”南宁市琅东六组综合农贸市场一家烧卤店的工作人员抱怨。他告诉记者,50包盐只够用20天左右,盐价如此飞涨,生产成本随之上涨。
不少南宁市民反映,如今他们很难在农贸市场买到零售价为1.5元/包的袋装“绿标盐”了,即便买到了,价格也不是1块5,而是要高出好几角钱。
记者走访了多家农贸市场的食盐销售商,售货员均表示没有1.5元/包的“平价盐”可卖:“要买平价盐,到超市去吧,我们这里只有‘高价盐’(海藻盐)。”
在一家农贸市场内,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平价盐”的踪影。不过,包装袋上清楚地印有“零售价1.5元”的袋装盐,售价却为2元/包。店老板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件共50小包的平价盐,到商家店铺拿货是78元/件,送货上门则为80元/件,平均批发价都要1.6元/包,更何况还要付摊租。”
不过有意思的是,1.5元/包的平价盐难觅踪影,而定价为2.5元的海藻盐(经销商称之为“高价盐”)却随时可见,甚至有经销商将之降至2.1元出售。有经销商表示,盐业公司已停止向他们供应平价盐,而价格较高的海藻盐销售情况又不太理想,只好降价出售。
甚至有店老板说,虽然店内有少量库存“平价盐”可供出售,但需要搭售价格更高的海藻盐。面对记者的质疑,这些老板辩解称,盐业公司向零售商供货也是捆绑销售,他们不过是“依样画葫芦”。
涨价背后有何猫腻?
“食盐实行的是专营制度,从出厂到零售环节都应统一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零售商擅自改动价格是不允许的。”针对食盐市场涨价情况,南宁市盐务管理局盐政科科长毛殿杰如此表示。
毛殿杰分析,广西自2009年10月起推行批发直达零售的配送模式,目前已经建成1.2万个零售终端,只有盐业公司具有食盐批发资格,根本不存在食盐“中间商”,因此市场上所谓的“中间商”属于非法囤积食盐的零售商。
南宁市相关部门同时否认“停止向经销商供应平价盐”。毛殿杰解释,当前广西市场上流通的盐主要有7种盐品,价格从1.3—2.5元不等,并不存在所谓的“平价盐”“高价盐”之说。同时,为了保证市面上有各种不同品种的盐供应,盐业公司会要求零售商在购买一定数量低价位盐的同时,搭配一些价位相对较高的其他品种盐。而这,就成了一些求利心切的零售商向消费者搭售食盐的最初动机。但毛殿杰明确指出,零售商向消费者搭卖食盐,是“绝对不允许的”。
南宁市表示,针对市场上食盐价格上涨的情况,盐务部门将会同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
记者将调查所得情况向南宁市物价局进行了反映。物价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记者所反映情况,物价局将进一步核实。这名工作人员同时坦承,对于超市等大型经销商的监管相对比较容易,但一些小型零售终端如便利店等的食盐涨价确实很难监管到。记者调查也发现,目前南宁食盐涨价主要集中在各零售点,而超市货架上各品种食盐均照常平价供应。
谁动了我们的盐价?
这几年来,食盐涨价风波频现。在南宁,食盐零售市场的价格波动,已不是第一次。在2011年3月、2012年2月和10月,都出现过较大规模的食盐涨价现象。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干预下,市场秩序才得以恢复正常。
业内专家认为,盐价风波不断,折射出当前盐业专营体制弊端,“一头是市场经济,一头是计划经济,资源错配见怪不怪。”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晖提出,政企分开、完全市场化是盐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余晖说,盐业专营制度曾经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占税收比例已经微乎其微;此外,食盐生产加工并无太高技术要求,民营企业有能力生产安全合格的食盐。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当从生产者逐渐向监管者的角色转变,让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履行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制度上改善盐业市场乱象。
“如果政府放开盐业产销的限制,各地企业就能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产品,使市场上的产品更加丰富。”余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