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温州10月2日消息(记者韦雪)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温州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中国鞋都"、"皮革之城"、"纽扣之乡"等一张张有特色的商业名片。这里,曾经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温州经济增速上半年垫底浙江省
然而今年上半年,温州的经济增长率却排在了浙江省各市地区的最末位。温州的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又是什么?曾经引领全国的"温州模式"能否重振旗鼓、焕发新生呢?
温州双屿镇,"中国鞋都"的巨大标牌树立在城乡结合部的路口,3000多家企业多为中小规模。池丽娜的"女王蜂公司"做女鞋内销,跟她同一栋楼上的工厂则多做外贸。
池丽娜:今年生意难做,没有去年好。反正回笼资金各方面,我感觉很难回笼,生意不好。
生意难做,是温州中小企业主今年普遍的感受。
企业主:外贸单没有,单很小很小,很散很散,比如说去年一个单,一种皮鞋可以下1万双,下2万双,现在呢,一个样板的,一个造型的,几百双,1000双,要2个颜色,3个颜色,厂也不好做。
有媒体援引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数据:温州市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今年已停产企业有140家。受经营效益下滑、生产成本提高,订单减少影响,6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减产停产。
在温州,经历了去年的"断贷围城"之后,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将这一轮的经济乏力归罪于那场席卷全城的借贷风波。但实际上,温州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非在借贷危机发生之后,温州的病症由来已久。
最近十年,温州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无论同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绍兴相比,还是同省外的苏州、深圳或大连相比,都越来越处于下风。据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少从2008年开始,温州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于浙江省的倒数三位。2009到2011年的三年间,经济增速更是低于十年来的平均水平。
温州经济外向型依赖程度高 "产业空心化"现象凸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尽管缺乏资源,也没有人才优势,但敢于闯荡试水的草莽精神,依旧支撑起了"温州模式"的快速崛起。温州市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这样分析当时温州地区的企业模式。
周德文:温州地区包括浙江地区,它是外向型程度比较高的,依赖程度很高,像温州70%的企业涉及到外贸,都有外销等等。
依赖外销曾经是温州模式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经历了最初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之后,"温州模式"并没有能更进一步,仍然停留在低端制造链条上,缺乏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只能赚取微薄利润。出口困难,主营外销的中小企业企图转战国内市场,但这也并非易事。
周德文:国内的市场已经很饱和,已经供过于求,你现在做外贸的企业要去转型,一个你要投入比别人更多的成本,别人已经在国内有渠道有知名度,那你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你产品又没有比别人技术含量高,又没有比别人更好,那你要去挤国内的市场是非常难的。所以很多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外贸拓展不了,内贸又拓展不了,实际现在内需也是不足的。
实际上,温州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某种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造就了温州实体经济日渐萎缩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拯救温州经济?温州企业又该探索一条怎样的产业升级之路呢?
专家:温州企业的"大立"之法在于联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未来能够拯救温州经济的,并非是房地产和传统低端制造产业,而是金融产业和创新技术产业,必须实现"温州模式"的升级,才能重新拾回发展龙头的地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因为金融业实际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我也看到有一些很多温州的这些企业说,只要有好的项目,只要经营状况还不错,他在温州其实融资并不难。所以我们观察金融业的这个改革的效果可能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实体经济,落脚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好转,这个角度才是根本。
可是,产业又该如何升级?在周德文看来,经历了借贷危机的"大破"之后,温州企业的"大立"之法在于联合。
周德文:我们行业里面有一些比较好的企业、一些龙头的企业,可以用它的品牌、用它的资本、用它的销售的渠道,去整合行业里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一个个小型巨人企业、航空母舰的企业。
周德文强调,企业整合离不开政府引导。
周德文: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走向联合,走向联合了才能够资源重新配置,降低成本,形成了新的一种核心的力量,然后再去战胜危机,再去提升。我们培育一些自主的品牌,培育一些核心的竞争能力,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等等,这个都需要有实力去支撑。
他也提醒,政府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升级发展,这不仅需要时间,更得耐住寂寞。
周德文:一个企业要转型升级在三年五年可能是没有任何效益,那么你是不是耐得住这个寂寞。你先不要说企业,我们的政府是不是能耐得住这个寂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