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6:04  中国经营报

  1984年初秋,刘力辉扛着行李从老家甘肃酒泉千里迢迢辗转来到华东石油学院报到,未进校门,已经倒吸一口凉气。

  没有几条像样街道的城市,没有围墙的学校,更要命的是,四周连一棵树都难得见到。连在贫瘠的西北长大的他,也被这个名叫东营的陌生城市的偏远和荒凉所震慑。

  入学之后生活之艰苦单调,一言难尽:洗漱饮用的都是苦涩的碱水,快毕业时才喝上甜水;费了很大力气在校园里培土种树,没多久就枯死了;找遍整个学校里,都没几个女生,自己所在的石油勘探系更是清一色“和尚”。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毕业逃离此地。

  25年过去了,现在刘力辉是北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总,专门从事石油勘探的软件开发。每隔几个月,他都要来东营一趟,因为公司跟已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母校有业务联系。记者正是在采访完毕回京的长途汽车上,与他相识。

  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刘力辉感叹说,如今树多了,城市漂亮了,看来上天是公平的,这样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地下藏那么多石油,东营人算是苦尽甘来了。

  资料显示,胜利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其中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都集中在东营境内。2008年,总人口184万的东营市,GDP达205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均居山东省各市前列,经济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27位。

  听说记者此行是来关注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刘力辉的反应出乎意料:“都说穷则思变,现在大家靠着油田,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哪有什么动力继续拼搏?”

  在东营的数天实地采访中,记者的确感受到,地方政府官员不遗余力地推动黄三角高效生态开发,为东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连接替代产业。但身为旁观者的刘力辉的担心,同样不无道理。

  因油而兴、因油而富的近200万东营人,能否居安思危、上下一心,走出一条新路,真 的需要时间来检验。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