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上半年GDP为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网上海8月3日讯(记者李治国)7月22日,上海上半年主要经济发展数据公布:全市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66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与第一季度3.1%的GDP增长相比,2009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低于同期全国GDP7.1%的增幅,5.6%的增幅为上海1992年来最低水平。
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据悉,2009年上半年,上海成为全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一季度实现GDP3150.47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回落8.4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6.1%的增长水平,在全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排名中列倒数第二,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也是倒数第二。全市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66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经济增速有所上升,但回升幅度有限。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发展从未出现过如此低的增速和如此居后的排位。
首先,上海工业回升缓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二产内部的结构同国家出台的“促内需”政策很难合拍。一是国家扩大投资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这类投资对上海能够提供的装备类等投资品的需求较小;二是国家出台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中,上海能够提供的消费品不多。就连上海市场供应的日用消费品,90%以上都是由国内其他地区或国外提供的。因此,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对上海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其次,上海对外贸易降幅扩大,形势严峻。上海外贸出口的形势非常严峻,在相当程度上与上海对外贸易的区域和市场有关。上海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需求大幅下降且经济回升仍未出现明显迹象,导致上海外贸出口状况持续低迷,而且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期。
第三,投资增幅有限,后继乏力。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扩大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将“十二五”期间的项目提前,但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不仅眼下缺乏可投资并带动社会投资的大的产业项目,而且基本没有项目储备,这不仅很难制止工业投资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上海工业发展的后劲。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二、三产业共同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格局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第四,消费一枝独秀,效应有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居民收入水平在长三角城市中虽位居第一,但是收入增长幅度却是最低的。一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回落9.8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只有2.1个百分点;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6.2%,为2002年以来同期首次下降,下拉可支配收入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00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1%,是10年来首次下降。而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幅度继续扩大,也影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人均消费性支出和收入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仍显不足。
金融危机冲击下,凸显上海产业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
2009年上半年上海整体经济成为全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经济外向度高的缘故,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上海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上海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第三产业徘徊不前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一是在二、三产比重方面。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在2006年略微超过第二产业之后,一直徘徊不前,服务经济的能级和水平的提升力度严重不足。此次危机所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剧烈萎缩严重影响到了工业产业运行,第三产业的增长又不足以弥补工业经济的下滑与萎缩,从而导致整体经济运行快速下行,客观上促成了第三产业比重的强劲提升,使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竟达到了60.1%的异常水平,整个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在金融、信息服务、批发零售、房地产的带动下,增长速度不仅加快,而且快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二是在工业结构方面。上海重化工业一直占据约75%的比重水平,钢铁、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等重化工业产业成为支撑上海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而这轮危机中受冲击影响最大的也恰是这些行业。随着商务成本高企、土地资源有限、能源消耗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不断加剧,上海在重化工业等产业发展上的竞争优势日益弱化,重化工业受危机影响的下行趋势日益显著。
上海要大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但要使服务业成为上海经济的主要支撑还会有一个过程。因此,当前还是要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要尽快摆脱产业无方向、投资无目标的困境。
宏观调控效果初显,经济走势仍然不明
2009年上半年,特别是4、5月份以来,由于宏观调控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上海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工业、投资、消费等数据开始正向发展,在其它方面也有所体现。综合分析来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至今仍未见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会有一个过程。国家4万亿元投资落到上海有限,且其对上海产业的带动效应还有一个过程。因此,上海经济在近期内还将会是一个低增长的状况。但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两个中心”政策、消费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政策效应的显现,下半年上海经济发展信心指数会有所提升,各项经济指标的下滑态势会有所缓解。
下半年面对压力任务艰巨
当前,虽然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影响还远未结束,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也复杂多变,但应看到上海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外部机遇: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上海钢铁、装备等重点行业带来了外部需求,有利于尽快拉动上海经济走出低谷;二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上海钢铁、汽车、船舶、装备、电子信息以及物流等行业带来了利好,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审议通过,短期内通过政策刺激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长期将更有利于上海的产业结构发展,对于上海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上海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是组织力量优选市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目前,上海已经拿出百亿资金推动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化,这对于填补国内空白、改变产业链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要切实保证就业率,可以考虑建立全市性的就业促进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调整过程中需要分流安置的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和就业推荐服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低收入者提供现金收入、食品、医疗救助、教育补贴、廉租房等多种形式的补助;加大公共品投入,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特别是医疗保障的落实,降低群众未来支出预期,提高即期消费,从而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倾向。
第三要积极落实中央有关进出口政策,转变进出口贸易现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共度难关,并引导企业抓住机遇优化外贸结构,鼓励和帮助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和大型机械、成套设备以及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此外,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促进上海服务经济发展与能级提升;以南汇并入浦东为契机,探索区域性功能布局;完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提升上海居民消费水平。
应该说,上海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蔓延加深,上海仍面临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上海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努力实现全年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