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丽江: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23  《中国商界》杂志

  文/ 钟言

  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能不能协调同步,这是世人对西部大开发殷切关注的一个焦点。丽江市实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放在首位,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发展战略,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跟进,开创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格局,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出色答卷,可以说是西部“新上山下乡”的典型代表。

  保护、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开发的紧要关头,当时的丽江地委、行署领导就认为:生态保护和发展,保护永远是第一位。漠视生态求发展是短视行为,必须坚决改变。正是缘于这种理念,丽江在1994年10月省政府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后,决定对玉龙雪山风景区所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部林区21万多公顷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为了培育旅游产业、净化丽江古城的空气环境质量,于1997年对虽有较好经济效益但污染严重的电化厂、电石厂、军分区硅铁冶炼厂实行关停;先后对利税大户南口纸厂、新华纸厂实行转产。1998年4月,关闭西部林区10个乡镇64家木材加工厂。

  当年10月国务院决定实施“天保”工程,尽管这意味着全区要减少2000多万元财政收入,森工企业近5000人失去劳动对象,企业机械装备1.56亿元固定资产闲置,近10万林农收入锐减而返贫??各种棘手困难接踵而至,丽江各级领导仍然以“壮士断腕”的胆魄,不折不扣执行国务院“天保”禁令。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当时的丽江县政府为保护省级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拉市海数以万计的珍稀鸟禽,决定将10万元喂鸟粮食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为全国首例。地县领导还拒绝或否定了一些短期效益不错、但对生态有破坏的外来建设投资项目,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实施“天保”以来,一批过去的木材老板,变成了种树人,变成了森林卫士。鸣音乡农民杨宏泉曾经是当地有名的木材老板,如今,他转行发展种植养殖,扦插红豆杉50多万株,饲养牦牛200多头,种植山嵛菜、洋芋、苹果、药材1000多亩,同时承包公路建设工程,用这些收入组织了一个25人的具有现代装备的农民义务扑火队,坚持防火季节巡山护林,多次扑灭森林火灾。全民保护生态意识的增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0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56%,古城区和玉龙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5.8%。丽江古城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达328天。丽江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游客更多了。

  丽江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思路和实践,获得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依托于秀美山川、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风情,丽江旅游产业如日中天,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多亿元。立足一流的生态环境,“借壳”丽江旅游品牌攀龙附凤,山嵛菜、青梅、苦良姜、青剌果、虹鳟鱼、AA级白芸豆、螺旋藻、魔芋、球根花卉、红豆杉等特色生态产业群正在崛起,2007年总产值达9亿多元,正在给当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注入强大的动力。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立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搜寻市场预期回报前景好的产业,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带动农民增收,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这是丽江市政府一直坚持的产业发展思路。

  寻找经济增长点的思路,“关注经济学”是一把钥匙。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产业,首先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资源就会集聚,市场机会就会不期而至,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抓准特色,对市场空间心中有数。日本人嗜食山嵛菜,山嵛菜对种植地的土壤气候有特殊要求,丽江一带适宜山嵛菜种植;青剌果是横断山区特有的一种灌木,经科研人员化验分析,青剌果富含的各种营养成份,能满足当今时尚保健消费需求;苦良姜的药物用途十分广泛,国际市场需求量产值达200亿美元,以及世界三大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之一永胜程海生产的螺旋藻、用玉龙雪山流淌下来的山泉水养殖的虹鳟鱼、用丽江特有的优质品种照水梅生产的青梅系列产品等,都是丽江的特色产业。近几年来,丽江人抓住生态创特色,以独特优势占领市场空间,赢得了令人鼓舞的回报。

  在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中,丽江市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的观念,为产业龙头提供政策、资金和科技支持。市县领导分工挂钩负责一个产业,做到一个产业一套班子,政策、资金、服务配套,把产业发展进度指标作为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永胜县成立了苦良姜产业领导小组和苦良姜科技推广站,适当减免税收放水养鱼,提供贷款贴息,协调贷款支持。结合国家实施“天保”、退耕还林工程,积极扶持贫困山区和林区发展山嵛菜、青剌果、青梅、红豆杉,累计面积20多万亩。玉龙县扶持龙头企业,争取将白芸豆列入农业部科研课题,建设AA级绿色食品芸豆出口基地,先后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德国、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成为丽江出口名牌产品。目前已发展面积10万亩,芸豆年产量8000吨,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山嵛菜产业的龙头企业“瓦莎毕实业有限公司”扶持林农发展山嵛菜3000亩,农民亩收入达2500至3000元,直接带动农户1400户。同时投资1720万元,引进日本技术,建成国内最大、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生产线,所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年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就是效益,成了丽江龙头企业经理、厂长的共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科技攻关,与著名专家学者交朋友,成为企业老板的自觉选择。

  跻身云南省私营企业100强的永胜映华植物化工公司,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薯蓣属植物高皂含品种的选育栽培研究,成功组培出高皂含菊叶薯蓣品种,使农民每亩种植收入达3000元以上。公司还与云南大学、中科院武汉生物研究所等合作,嫁接新技术改进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公司通过技改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不断升级,产值从每吨皂素40万元提升到去氢表雄酮每吨150万元,2007年企业产值达1亿多元,利税1000万元。公司扶持的基地全部投产、加工能力满负荷运转后,年产值达5.2亿元、利税5000万元。

  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丽江得一食品公司是生产青梅系列产品的民营企业。公司与上海交大农学院、云南省林科院等开展院企合作,建设优质青梅品种照水梅基地达27960亩,生产开发梅系列产品。公司还成立了国际贸易部,建立了中、英、日文网站,2005年网上销售额已占37%,今年网上销售将提高到50%,营业额大幅攀升,“得一”青梅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丽江青剌果天然植物营养油公司生产的食用油,尽管每千克售价高达89元,仍然供不应求。为此,丽江市结合“天保”、退耕还林和扶贫攻坚,投资6874万元,在2005年建成30万亩青剌果基地,年产干果30000吨,生产精油8000吨,产值达5.6亿元,农民现金收入2.4亿元。青梅基地在3年内建成15万亩,仅得一公司就加工优质青梅10000吨,产值达1亿元。重点发展以百合、彩色马蹄莲为主的球根花卉和高山花卉2500亩,产值6000万元。人工扦插种植红豆杉10万亩??到2010年,丽江生物创新产业总产值可达到50亿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