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海南工业化不得已而为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18:47  中国经营报

  海南要发展,老百姓要过上幸福生活,怎么办

  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

  仰靠在沙发上的卫留成下意识地站了起来,“记者朋友站着提问,我也得站起来回答。”

  3月6日14:30,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团组开放前半小时,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接受了《中国经营报》的独家专访。

  从企业家到政府高官,卫留成的转变迅速而干脆。无论外界如何评说、如何传言,卫留成始终坚定着智慧的政治家意识和昂扬的企业家精神。

  这6年,卫留成为海南植入工业化的新基因,全然不惧群论汹汹的争议与评点。

  “海南为什么不可以发展化工?

  讲不通,没道理嘛”

  《中国经营报》:海南的经济形态是“两头在外”,即投资靠外、需求靠外,“全力以赴扩大投资需求”是海南2009年的重要任务,据我们所知2000亿地方债主要是面向东部沿海地区,海南能有多大的“额度”?

  卫留成:2000亿地方债,现在初步确定给予海南的额度是28亿。这次由国家财政部代发地方债券,我们觉得3年的偿还期有点短,因为地方债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收效慢,回报期如果能定在8年比较能接受。另外,地方债有一些约束性要求,比如,如果3年到期时无法偿还的话,会被扣掉针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相当于用转移支付去为地方债做担保。地方不还债肯定是不可以的,财政部有的是办法。当然,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不涉及扣除转移支付的问题,他们的体量比我们大得多,每年都给国家财政上缴,而海南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合理、高效、恰当地使用地方债?我们会非常慎重,特别是项目的选择。2009年,海南的增长目标是9%,不敢提太高。这个目标是罗保铭省长在海南省人代会上公布的,我们确保完成,同时留有余地。

  《中国经营报》:海南要不要发展工业?能不能发展工业?这个问题一度大受争议。你到海南之后,利用自己的“企业家身份”启动了很多工业项目,基本实现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初衷。但是,2008年这一年,海南的工业项目经历了起伏与波折,于是,我们更加关心,作为生态大省,经济小省,海南的工业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卫留成:海南要不要发展工业?这是个带有争议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国内来看,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实际上已经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广东、浙江、江苏这些经济发达省份,基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海南的工业则是刚刚起步。工业化是实现海南现代化、城镇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是必由之路。没有工业的发达,直接抵达现代化,在我看来是不大可能的。

  很多中部省份凭借区位优势、人力优势,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那么海南的工业化之路怎么走?我想,海南完全可以不去承接那些落后产业的梯度转移,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大项目发力,一步跨上去。事实上,这些年,海南就是这么做的,比如金海浆纸造纸业,拥有世界上最长、最大的造纸厂房。一提造纸业,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污染,继而声讨海南怎么去搞这种项目?但是北欧的挪威、芬兰等国家对生态、环保的要求那么苛刻,他们都在搞纸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搞?

  我们国家的很多大城市,都在搞化工项目,海南为什么不可以?没道理嘛!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新加坡的环境优美与经济发达,要知道,新加坡还是亚洲最大的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早年间,在新加坡要不要发展炼油化工这个敏感问题上,也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新加坡的面积只相当于海南的一个县,他为什么能在发展大工业的同时创造出精致的生态环境?关键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关键要看你的建设标准、管理标准、环保标准、科技标准,而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排斥那些大工业项目。2008年6月15日召开的海南省委常委扩大会上,我说过一番话,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要动摇,更不要争论。

  炼化炼油项目,相比其他省份,我们建得很晚,但是设备一流、技术先进。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项目是海南最大的工业项目,在全省GDP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权重。海南现在没有计划建第二个炼油厂,2008年炼油全行业情况特别不好。海南炼化去年也亏损,亏了20多亿元。不过,海南炼化已经走出了连续10个月亏损的困境,今年1月份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近1亿元。总体来说,在全国的炼油厂里,它的表现还是最好。今年海南炼化将力争实现超过20亿元的利润目标。中海油建设海南液化天然气也是个大块头级的项目,填海造地、项目规划早已做好,现在主要是液化天然气的气源问题。我希望能快一些。

  但是,坦率地说,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海南发展工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中央的转移支付解决不了海南的财政之窘,地方财政如何增长?必须想出好办法。农业不足以支撑海南经济,短时间内,第三产业难以发展起来。海南要发展,老百姓要过上幸福生活,怎么办?发展工业吧,增加税收、充实财政。

  但是,海南发展工业依然面临诸多限制,期望第二产业支撑海南经济,恐怕比较难。海南卖什么?卖空气、卖阳光!长远来看,海南还是要切实保护好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渐让第三产业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旅游先行,带动现代服务业,逐渐成长、壮大为海南的主导产业。

  “某些领域,改革就意味着一场革命”

  《中国经营报》:2008年以来,农垦改革、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林权改革、文化体制、国企及金融改革在海南全面深化。这是不是意味着,海南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到更趋复杂与艰巨的纵深阶段。

  卫留成: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在我看来,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思想提升的不竭动力。海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在改革中解放思想,在改革中探讨、实践新的机制与体制。

  近年来,海南着力推进农垦、林权等多项改革,下了很多工夫,费了很大力气。省直管县的改革,海南已经实践了20年,还需要继续完善。再比如农垦改革,从省部共管下放到海南省,这在全国是唯一的。海南农垦是仅次于黑龙江、新疆的全国第三大农垦,农垦改革涉及全省1/8的人口,1/4的土地。海南的农垦产业,既有很大的进步,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了很多弊端,如果还不改的话,那问题大了。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虽然不是省直管市县的体制,但也在积极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浙江、重庆等省市把大量属于省级和地级市的权力下放到县,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他们虽不是经济特区,但走在了我们前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现行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中也显露出不少弊端。一个是责权不统一,市县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直接的责任,却缺乏应有的权力;另一个是市县领导与厅局领导职级差别大,部分市县委书记与其他领导职级悬殊,这种状况不利于上下沟通、协调工作,不利于对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限制了厅局与市县干部的交流。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改革,就应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完全符合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伴随着这项改革的平稳推进,体制改革的内生动力也将逐步释放、凸显。

  《中国经营报》:你在海南的一些讲话,很硬、很有力,比如谈到解放思想问题,你说各级干部要“敢想、敢闯、敢做、敢踩‘地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2009两会经济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