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玉” 汇成“中国玉器之乡”
每天凌晨3时许,位于四会市城区的“天光墟”就渐渐热闹了起来,玉器加工户提着装满翡翠的篮子陆续入场。摊位上,或亮起应急灯,或点燃蜡烛,映照得白色塑胶盘中的各色玉佛、玉扇格外晶莹剔透。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场内人头攒动,交易到上午10时,人渐散去。
天光墟,不仅是四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远近闻名的玉器产品集散地和广东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
“这里有3000多个摊位,日成交额一般在六、七十万元,高峰时超过百万元。”四会市委副书记李奔告诉记者,当地有句俗话叫“不逛天光墟,不识四会玉”。
“他山之玉,四会成器”。四会本不产玉,却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它的玉器加工史。改革开放以来,四会政府逐步引导玉器行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行业化发展,将缅甸翡翠雕琢成器,并先后建设了颇具规模和档次的玉器街、玉器城,成就了占国内半壁江山的加工玉器行业,2003年获得了“中国玉器之乡”的美誉。
据悉,目前,四会玉器加工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有玉器加工、销售厂(场、店)3800多家,年加工玉璞逾10000吨,年销售额达超2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其中加工的摆件销售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郑文水,是四会玉器界的领头人之一。10年前,他从福建莆田闯荡四会时,只带了1800元。如今,他的“妈祖玉器”已成为四会规模最大的玉器公司之一。
李奔告诉记者,在四会10万玉器从业人员中,和郑文水一样来自福建莆田、河南南阳的外地人占了一半以上。“这其实和四会的人文精神有关,‘四会’之地名,就是取‘四水俱臻’之意,它意味着开放和兼容。”李奔说,“四会市政府在发展玉器产业上,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政策,绝不为外来户设置任何门槛。”
“下一步,四会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产业基地的综合配套能力。同时着重通过‘四大战略’——玉文化战略、玉精品战略、玉工艺人才战略、玉产业信息战略,推动玉器产业升级。”李奔表示。
“加快融入珠三角”
坐车经过四会的大沙都会,能看到四会市政府设立的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写“向东看、往东赶,加快融入珠三角”。
“加快融入珠三角,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是四会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市委书记梁志强表示,“自提出‘工业强市’以来,四会近几年加大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全市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使得当地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目前四会已形成了金属加工、新型建材、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纸品印刷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并涌现出一力药业、骏马水泥、多罗山、实力连杆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
“近几年四会每年新引进企业都在100家以上,明年税收千万元以上的预计达20家。”四会市长陈清介绍说,作为肇庆(四会)最早的工业园,南江工业园目前有近100家中小企业,去年创税1.1亿元,今年达到1.5亿元,今年该区又新引进项目有15个,计划投资总额6.93亿元。
2008年初,为促进工业企业“二次创业”,四会进一步推进了“工业创税计划”,运用财政杠杆,全面开展“增资扩产大会战”,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四会市不仅在科技‘三项经费’中优先安排,还给予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
2008年末,在金融风暴下的珠三角被笼罩在“倒闭潮”、“民工返乡潮”的阴云下,充满了悲情气氛时,从四会传出的消息令人振奋:四会4000多家中小企业无一倒闭。
“并不是因为他们一点困难都没有,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非常困难,但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扶持企业。”四会市经贸局局长肖志坚说,“自2005年以来,我市成立了3家担保公司,几年来为中小企业融资近7亿元。同时,我们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带动市内金融机构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去年前三季度累计新发放贷款近20亿元,同比增长57.3%,新增贷款中,投向中小企业的占了65.8%。”
作为广东当前一个新兴的扩张型经济体,四会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却仍保持着强劲的逆势增长势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08年实现6.37亿元,净增2亿元,增长45.8%。财政综合增长率排在广东省67个县(市)第二位。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7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25亿元,增长23.8%。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