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试验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 08:26  中国青年报

  温州试验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

  1986年这一年,刚调回温州的宋文光担任市委副秘书长,他觉得,温州的发展已经到了高潮。

  就在当年11月7日,关于温州成为试验区的精神悄悄地在温州市进行了传达。此时,温州是否成为改革试验区尚未获得中央的首肯,正式宣布温州成为试验区的中央文件在1987年2月才出台。

  “试验区要试验什么?就是个体、私营经济是否要放手发展。”宋文光告诉记者,中央领导提出要试验,主要就是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度不明朗,希望“一面实践,一面讨论”。

  早在1985年,温州模式已经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大量兴起。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否属于剥削经济,是否属于资本主义,争议很大。怎么对待这种经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统一的看法。

  1986年9月底,十二届六中全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对温州试验区问题表示同意,要温州积极先干起来。

  很快,温州试验区的消息开始在全国各地传开。从中央机关到各省、市、县,来温州参观考察的络绎不绝。

  1986年的温州,交通还不是很便利,但就是在那一年,国务院三位总理先后来视察。

  宋文光后来回忆,当年温州一共接待了4.4万多人次的参观考察,一下成了全国的热点。

  这一年,《深圳特区报》称之为温州年。

  宋文光告诉记者,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温州试验区的第一个任务,调整所有制结构、发育市场是改革的重点。其中,明确温州为试验区的中央5号文件对温州的试验明确提出,“允许突破现行体制政策”。

  中央5号文件肯定了私人企业在那个阶段的作用。允许私人经济第一次登上了中央的正式文件。

  然而,对于温州试验区的争论却一直都没有间断,从温州试验区诞生之初,质疑声就不绝于耳。

  “温州是自由化的典型”,“温州试验什么?试验资本主义”,“温州私人经济不能再放手发展了,而是要大力收缩了”。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

  1989年4月,有人写信给中央,信中称:“温州自开辟为试验区以来,带来资本主义影响十分严重,物价高涨、走私偷漏税严重、投机倒把、贪污受贿不正之风横行”。

  10月,一个署名“吴金候”的人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对温州试验区作出了彻底的否定:温州模式,实为资本主义模式,某些方面比资本主义还无法无天。

  还有一个医生编了一段顺口溜上告,认为正是由于改革试验区,才造成了温州“妓女满街走,赌博到处有,流氓打警察,共产党员信菩萨。”

  这样的声音很快引起了浙江省和中央的注意。1989年,浙江省曾有领导建议上报中央撤销温州试验区。同样在1989年一年间,中央先后派出了3个调查组对温州进行调查。

  1989年10月22日,根据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指示,国务院研究室派出黄家全、李小明两名工作人员赶赴温州进行实地调查。在杭州与浙江省委领导进行谈话之后,黄家全、李小明来到温州,进行了8天的调查。

  这8天中,调查组在温州8个县(区)、13个部门、36个厂矿企事业单位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温州问题的调查报告》,送中央领导审阅。

  “那个时候压力很大。温州模式一直都备受争议,很多人把温州模式政治化了。”宋文光说,当时心里非常担心,改革开放刚刚尝到甜头,难道会因为这些争议再走回头路?

  让宋文光松了口气的是,这份调查报告肯定了温州模式,否定了温州模式姓“资”的举报。

  数据显示,从1986年到1996年,温州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其中,最低的1989年为10.5%,最高的1993年为42%。同期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的1992年也仅为14.2%。

  从“晨昏鞋”走向二次创业

  在温州,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遇到绿灯,要加速开车;遇到红灯,要绕道开车。说的是温州人敏感、善于抓住时机、善于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说改革开放头几年温州人是遇到了绿灯的话,那么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红灯出现了。

  1987年8月,杭州武林广场,5000余双温州生产的劣质鞋被一把大火点燃,从这个时候开始,温州制造开始被打上了假冒伪劣的印记。

  “当时温州生产的鞋确实质量不好。”康奈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告诉记者,在1987年的时候,温州已经有6000多家大大小小的鞋厂,而温州并没有能够支撑这么多鞋厂的技术人员。

  伪劣几乎是那个年代温州鞋的通病。“晨昏鞋”就是当时人们对温州鞋的戏称,一双鞋穿一天就坏。

  1990年,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温州鞋成了全国打假的目标。

  很多商场开始拒售温州货。有些商场觉得郑秀康做的鞋质量不错,但要求其改变产地,才愿意进货。但温州很多中小鞋厂因此停产、消失。

  “我的企业也一样陷入困境。”郑秀康说。1987年,他的企业刚扩大规模到70多人,正是向上发展的时候。眼看艰辛创立的事业陷入困境,郑秀康心里既着急又难过。

  南存辉同样也经历了假冒伪劣风暴。

  就在火烧温州鞋之前的1984年,21岁的南存辉在柳市创办了一家名为求精开关厂的小企业。

  “求精开关厂创办的时候,正是柳市假冒伪劣盛行的时候。”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当时柳市十万供销大军走南闯北,将柳市的低压电器销往全国各地。但当时没有什么技术标准,没有专业工艺,甚至没有货真价实的原材料。一些人甚至用铜触点代替银触点,用铁片代替双金属片,导致各地电力工程事故不断发生。柳市已经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但越是作假越能赚钱。

  南存辉跟别人不一样,他跑到上海去请技术员。

  那时候的温州尽管活力很强,但相比上海并无吸引力,从一个国有大厂里挖技术员到私营企业去,别人都认为南存辉是异想天开。

  也许是被南存辉的诚意打动,上海有3位技术人员跟着他来到柳市,白天工作,晚上一起打地铺。

  正是因为这一点,求精开关厂在1987年就成为当地第一个取得国家机电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1990年中央对柳市低压电器进行彻底的治理、整顿中,原来靠假冒伪劣产品赚大钱的企业纷纷成为被治理整顿的目标,而南存辉的企业却因为较早地注意到质量问题成为了被扶持的企业。

  在考察了意大利的鞋厂之后,1989年,郑秀康引进了温州第一条机械化生产线,将手工制鞋转向机械生产。而这个时候,国内的制鞋厂,即使是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也仍然基本是手工为主,而且没有形成规模。

  1993年,康奈的一双高档鞋卖出400元的价格。同年,康奈拿到了中国鞋王的称号。2001年,康奈在全国的鞋厂中第一个走出国门,在巴黎开设专卖店。

  打击温州假冒伪劣商品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温州企业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新的转变。

  就在温州企业家们还在为甩掉假冒伪劣的帽子想尽办法时,1992年,温州市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

  “经过改革开放前13年的发展,温州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宋文光说,但在温州,第一次创业留下了很多突出问题。比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质量低,基础设施滞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二次创业时候的温州需要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说,当时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工程、名牌兴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等,试图从整体上对温州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一次调整。

  如果说温州市第一次创业是从农村改革起步、推动城市改革的话,二次创业则是由城市发展带动农村。

  不仅仅是这些,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发展更加大胆。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这些讲话让温州企业家有了信心。

  “这个时候,企业开始摘下红帽子,改制成有限公司。”周德文说,这个时期是温州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家不再象过去一样,担心自己的财富会被国家随时拿去。

  1990年之前,温州的个体、私营企业中,绝大多数采取挂靠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也就是戴红帽子,挂集体企业的招牌。当地群众说这类企业是“牌子硬、成分假、财产是私的、管理是公的”的四不象。1987年,全市向工商部门登记的私人企业只有4家。

  宋文光曾在1988年全国农村研究室主任与全国第三次试验区负责人会议上发言称,农民觉得集体企业太公,怕统,私人企业太私,怕割资本主义尾巴。

  当时人们的顾虑由此可见,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态度不明朗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戴着红帽子经营,以求平稳。

  “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个大转折点。”宋文光说,由于有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92年温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88亿,比1991年增长了46.7%。

  时代在一步步前进。1992年后的温州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这里越来越成为财富的代名词。

  从全国来看,10%-20%的服装、鞋,70%以上的剃须刀、锁具、眼镜,90%以上的打火机都来自温州制造,五金制品、低压电器、汽摩配件、陶瓷制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产自温州。

  在全国其他地方还不知什么是投资时,温州人已经开始了资本的扩张。房地产、煤矿、国有企业改制、水电站,20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寻找着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在温州,民间资本就高达6000亿元。

  30年缓缓走过,尽管一路领先,却有不少人对温州的未来并不乐观。

  “温州的未来就会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很难再继续领跑。”在洪振宁看来,温州的自身条件并不足以支撑温州继续走在全国的前面。改革开放之初,上海还在睡觉,温州已经开始骑自行车向前跑,一旦上海醒过来,开的是小汽车,很快就会超过温州。

  温州能否继续领跑?温州人正用行动作出回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