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江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5日 07: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鑫焱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近年来,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湖泊干涸……诸多生态灾害频现三江源,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三江源的另一个现实是:16个县区中,有7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现象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努力探索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畜牧业发展巧做“加减法”

  “十几年前,25亩草场就能养一只羊,现在100亩都养不活一只羊。”玛多县牧民钱卓玛说,听老人讲,早年的玛多草原水草丰美,5亩草场就能养一只羊。是过度放牧,给三江源的生态恶化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青海省传统的草地畜牧业靠天吃饭,重数量轻效益,甚至不顾草场承载能力盲目增产。早在1979年,这里的放牧总量达到1300万头,超出正常放牧量的50%—60%。加上天公不作美,连年干旱,日复一日,三江原草原生态恶化趋势日现:90%的草地出现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1.87亿亩;单位面积草产量较50年前下降近一半。

  三江源畜牧业产值占GDP近五成,牛羊多了不行,离了牛羊更不行。“牛羊不仅是牧民的生产资料,更是生活资料。”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办主任牛龙蛟掰着手指说:“牧民吃的牛羊肉、酥油、曲拉都来自牛羊,烧的是牦牛粪,离了牛羊,三江源的发展无从谈起。”

  草原是三江源生态的主体和重要屏障。青海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把草原上“多出”的牛羊“减”下来。近年来,青海结合国家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两大工程,在三江源核心区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实施禁牧、减畜等多项工程,截至目前,已划定禁牧区近8000万亩,“减”畜330万头。做“减法”的中期目标是:在现有放牧总量的基础上再削减1/3,实现三江源的草畜平衡。

  “减法”的“疗效”最终要用“加法”来巩固——畜牧业如何增加生态要素、如何通过其他渠道保证牧区群众“减畜增收”。今年,青海省发展生态畜牧业体系试点工作已在长江、黄河源头铺开。这一“加法”的目标是,通过人工干预,化解人类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江源的“筋骨”是生态

  “离了畜牧业不行,光靠畜牧业也不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巴桑说。以玉树州为例,以最低温饱标准计算,现有可利用草场只能承载22万多人口,而现有人口超过30万,“牛羊”不能解决所有人的穿衣吃饭问题,还应发展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该如何发展?

  三江源地区不仅农牧民贫困,GDP、财政收入也是少得可怜:三江源地区16县2005年GDP总量为33.7亿元,仅相当于广东省半天的产值;果洛、玉树两州财政收支比都在1∶25以上,有的县财政自给率只有1%。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