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看外资并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0日 10:57  南方日报

  近日,国际饮料生产巨头可口可乐公司拟以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的消息一经披露,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各方观点沸沸扬扬。在国内某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八成网民以“捍卫国货”为由不赞同汇源卖身,他们忧虑饮料行业的民族支柱逐步被外资悉数“吞没”,担心国家的经济安全。毕竟,此前不少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后遭遇雪藏以至销声匿迹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并购投资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外资在中国的并购投资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并购这一方式,扬其所长,避其之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特约专家分解。

  如果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看作是一连串事件中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已经说明一种倾向,那么这一并购行为是这种倾向的又一个案例。这种现象就是外商吞并、挤压甚至消灭中国民族企业,这就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又一例

    杨永华

  针对可口可乐集团全资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公司,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这一并购可能会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买一二罐水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我赞成前一种看法。

  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种倾向的又一个案例

  我认为产生意见分歧的原由是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是把可口可乐并购中国汇源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还是一连串事件中的又一个案例?如果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比如印度米塔尔钢铁集团收购美国国际钢铁集团,那么可口可乐集团并购中国汇源,无非是13亿人口的大国买一二罐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人不买这一二罐水也不会渴死。如果看作是一连串事件中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已经说明一种倾向,那么并购中国汇源是这种倾向的又一个案例。这种现象就是外商吞并、挤压甚至是消灭中国民族企业,这就会影响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发生过外商与民族经济关系的一次争论。我是同意保护民族工业的提法的。我当时承接了国家课题,成果的题目为《利用外资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详细说明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由和对策措施。此后十多年来,外商加快了并购中国民族企业的步伐,一连串案例,清晰地描述出中国民族企业受外资挤压的生存困境。可口可乐并购中国汇源提供了又一个案例。

  要不要保护幼稚的民族企业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是饮料行业的国际巨头,中国汇源等一些民族品牌则是幼稚产业,需要国家保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企业产生了强烈的挤出效应。比如,国际四大粮商与中国农民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因而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所谓公平就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之间进行的竞争。比如奥运会要将正常人与残疾人、男子与女子分开进行比赛;举重比赛还要根据运动员体重分级别进行,这就是公平竞争。中国种豆的农民和大豆加工企业,与世界上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之间,就像一个不到50公斤的小个子男人,与一个100公斤大个子男子比赛。这是公平的比赛吗?国际四大粮商进入中国,损害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4600万农民,特别是以种大豆为主业的3000万农民的利益,这几千万农民破产或濒临破产,这就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是经济学家和实业者研究了200多年的老题目,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汉密尔顿、李斯特、穆勒等。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对中国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外商消灭中国品牌的老套路

  一连串的事实证明,外商购买某个民族品牌,并不是喜欢这个品牌,而是看中这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办法是通过购买知名品牌,达到消灭这个品牌的目的。这是毫无新意的老套路,却总是屡试不爽。这样的案例可以举出一长串。比如,合资后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皇妹”,不久就换成“富士康”,而“皇妹”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如“美加净”、“活力28”、“大宝”、“乐凯”、“娃哈哈”等等,昔日名牌今安在?品牌没有了,还有什么民族经济?如果中国汇源被可口可乐并购成功,汇源这个品牌很可能也逃脱不了被消灭的命运。故事仍然没有新意,结局也没有什么悬念,只是结果异常残酷。如果中国企业再想用这个品牌,就得重新向可口可乐公司购买。

  外商垄断行业的老办法

  外商挤压民族企业似乎是让听者疲倦的老故事,外资的目的无非是垄断中国的某个行业,然后抬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垄断高价),压低原材料价格(垄断低价),从而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

  目前外资垄断中国产业的危险不是没有,某些产业中外企业的集中度已经很高。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一定会产生垄断现象。汇源果汁在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高达46%,若可口可乐并购成功,其在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超过一半,已大大超过中国垄断审查标准。

  依我看,中国政府要利用《反垄断法》等法律武器保护中国的幼稚企业,不能放任跨国巨头对中国农民及企业的挤压以及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能为民族品牌的成长与存续做些什么

  如果从商业与市场的角度来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需要反思及忧虑的是,像汇源这样品牌影响力很大、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的企业,为何仍旧是“一卖了之”?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经报道,立即引发轩然大波,成为产经界关注的焦点。此事尚未尘埃落定,却已闹得沸沸扬扬,其中,触及大家敏感神经的是“民族品牌”,涌现的则是鲸吞、垄断、沦陷、无奈、痛心、悲壮、出卖等字眼,业内人士还用了“品牌之殇”来形容这个事件。

  民族品牌的标准是消费者的认知及品牌背后的文化意义

  其实,如果从商业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如此。

  首先,这是企业行为,不是民族行为。大家的理性爱国固然令人尊重,但“民族品牌”其实并没明确标准,莫衷一是。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民族品牌”,是看企业注册地、资本控制人、品牌拥有者、运营中心所在地,还是看利税、就业?较为普遍接受的标准是“消费者的认知”、品牌背后的文化意义。公开资料显示,汇源在境外注册并在港上市,品牌虽在中国发源,但早就受外资控制,可口可乐并购只是换了一个外资。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品牌”的概念应逐步淡化。

  其次,果汁饮料在饮料市场也仅占一部分,有很大的替代性,与粮食、石油等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产品不同,远未到经济安全的程度,也不必大惊小怪。

  对于交易双方是“双赢”,对股票市场来说,这样的故事越多越好

  首先来看看交易双方,他们是各取所需,是“双赢”。对汇源来说,以40多倍的市盈率被收购,卖了高价还投了一个富贵婆家,可谓好买卖。按照每股12.2港元的要约收购价,交易完成朱新礼可坐收74亿港元,持股22.98%的达能也将收得41亿港元。对可口可乐来说,2007年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据美林分析,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可补充其果汁产品的软肋,将轻松成为国内果汁及饮料市场老大。

  第二,对行业竞争对手与其他品牌,则是忧心忡忡。对百事可乐、统一、康师傅、蒙牛、伊利及王老吉、农夫果园、达利园等饮品品牌来说,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甚至行业的重新洗牌。特别是对于农夫果园、达利园等品牌来说,生存空间将受到大大压缩,可谓是“唇亡齿寒”。

  第三,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则是乐观其成。这是一个大题材,除了汇源之外,题材股价上涨,相关企业股价也有连锁反应。有人评论,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帮助市场重新审视和发现中国企业的价值,可以提振中国股市。因此,对股票市场来说,这样的故事越多越好。

  我们不能一面对民营企业歧视,另一面要求其扛起“民族品牌”重任

  深入分析,可口可乐大幅溢价收购汇源,看中的还是中国本身的巨大市场。进一步来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除了市场占有率之外,更看重的是其背后经营多年的产业链的价值,这包括果林、果农、果商、政府林业及其他部门、物流、销售网络、几十万家的国内外客户。这个产业链的价值是巨大的、稀缺的,也是我们需要担忧的。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反思及忧虑的是,像汇源这样品牌影响力很大、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的企业,为何仍旧是“一卖了之”?

  毋庸置疑,即使大如汇源,其资本运营仍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资本力量薄弱仍旧是民营企业普遍的短板。当前,物料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节节高涨,企业经营是内忧外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低迷的股票市场,对外资来讲,是收购部分价值低估的中国优质品牌的好时机,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资本的力量。

  要做到品牌的成长与维系,各方需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国民心态等。对于政府来说,要在政策法规上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前几年出台的“三十六条”被视作民营企业春天的来临,但直到现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旧,发展壮大困难重重。部分国有企业借助高度垄断形成的市场绝对优势成为民营品牌难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一方面是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另一方面要求其扛起“民族品牌”的重任。而对于有志于“民族品牌”建设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在上市安排与运营布局上要有缜密考虑。

  因此,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是,能够为这些品牌的成长与存续做些什么。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关键是要尽快建立与完善中国并购市场

  外资并购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经阶段,不但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性契机,但过度或失序的外资并购却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不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购,而是要参考国际规则与惯例,尽快建立与完善中国并购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斥资24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果汁与饮料生产商汇源果汁集团,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迄今我国最大一笔外资收购企业控股权交易。汇源果汁集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正常的商业并购案,不仅在资本市场惨淡之际刺激了投资者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人们对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操控中国产业经济的深层反思与忧虑。

  并购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

  外资并购,作为一种国际间通用的吸引外资方式,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某种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它主要有兼并和收购两种形式。兼并,又称合并,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一家或多家企业。收购,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所有权或控制权。外资跨国并购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联合国贸发组织2007年10月发表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中,跨国并购已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指合资或独资等新设企业的外国投资方式),成为最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国际跨国并购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重组已发生战略性转变,由主要为了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转变为主要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和实现一体化经营。进入21世纪后的并购重组,则主要是以提高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的战略并购,加快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进而推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跨国并购是国际直接投资主流,也是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发展趋势。实际上,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基本上按照先合资后控股再并购的路子。近年来外商并购投资发展迅速,表明跨国公司已完成了在中国投资的“试水期”,开始实现由“绿地投资”向并购投资的转型,中国可能会出现外商并购投资爆发式发展阶段。

  跨国公司已完成了在中国投资的“试水期”,并购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