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晓林:乡镇企业家的荣耀与迷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03  《钱经》杂志

  关键词:社队企业、“第二代危机”

  乡镇企业家在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激活了农村经济。他们之中有的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如今,他们有的仍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感到困惑和迷茫。

  文/本刊实习生 张红容

  2008年,对张晓林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他六十岁,走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三十年。而这一年对于中国亦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它的第一个三十年。当这两个似春水东流的三十年在张晓林这里汇聚时,搅起无数涟漪,因为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张晓林通过创办企业,实现了自己从“无产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微光初现

  1978年改革的气息渐渐在大江南北开始弥散开来,那些政治嗅觉敏锐、视界开阔、胆识过人的少数人循着天际间洒落的一丝微光开始了自己的征程。张晓林显然不在其中。

  这时的他正在湖北天门市的一个农村社队里做着一名裁缝师傅,带着10名残疾学徒辛苦劳作。其实改革开放前我国广大农村也存在着所谓的企业,叫社队企业,是农村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但这些企业与日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张晓林至今仍很庆幸自己青年时学了裁缝这门手艺,并且由衷地感谢文革那个艰苦的岁月和那些在艰苦日子里和自己在一起的残疾工人们,这些是他日后走上一条成功之路并且走的异常坚决。

  时间到了80年代初,改革的方向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但是那股子改革的劲头倒是着实振奋起了时局大众。而社队企业也开始进入市场,一些农民或承包社队企业,或挂靠社队自己出资兴办企业。

  这样的潮流涌动自然撼动了远在湖北农村的张晓林,在天门市九真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创办了一家集体企业——湖北天门时装厂。.虽说企业产权在乡镇府,可是在这家企业里,张晓林带着二三十个残疾人兄弟开始了服装进料、加工、销货等全面的工作。“记得我们是从湖北天门背着货物一直卖到汉口汉正街,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这样做。”回忆起往日的艰辛,张晓林这样感慨的说道。

  其实这样“衣衫褴褛,劈荆斩棘”的草创期艰辛在80年代中国的农村企业可谓常态。面对一个长期压抑的偌大市场,回望自身缺乏技术、资金,甚至是生活在政策的灰暗地带的现实,这样的苦痛确实是难以避免。

  天地开阔

  似乎92年注定要成为中国人时刻铭记在心的历史时段,因为这一年,小平的南巡和他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为迷茫徘徊的中国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勇气,中国的改革进程从此如长江流水奔腾不回。

  而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并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起来。就在一年,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无家不作坊,无村不企业的景象。正是他们的繁荣带动了中国的民营企业走上了在国有企业盘踞的土地上开疆扩土的道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