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特派记者 徐 运 深圳报道
“我们一直以来都想和银行和解,但目前的沟通不是很顺利,可能还是要开庭。”昨天记者了解到,自媒体大规模报道深圳“断供”事件以来首例因炒房客断供而产生的诉讼案原来拟定于8月12日开庭,但现在已延期。该业主代理律师告诉记者,为了筹现,业主已将涉案的那套房挂牌,目前再度降价,虽低于“成本价”,但仍未成交。
低于成本仍无法成交
因资金紧张,深圳一炒房客连续4个月未能偿还其名下位于南山区浪琴屿花园的一套住宅的贷款,因而被银行告上法庭,这也是自媒体大规模报道深圳“断供”事件以来,首例因炒房客断供而产生的诉讼案件。
昨天记者联系到该炒房客代理律师,广东耕兴律师事务所刘子孺律师,他介绍说,该案原定于8月12日开庭,但昨天刚接到法院通知,开庭时间延期。不过,他和客户一直在和银行接触,希望“庭外和解”。为筹钱还款,该业主涉案房屋近半个月前已挂牌238万元出售,近期将价格降到了230万元,仍然无法出手,有意购买的人出价在200万元左右。
银行方面提出对房屋重新评估后再抵押,由于评估价格已远低于当时贷款时的购房价,也就意味着该业主要拿出几十万元来补足缩水的这部分,而目前他已拿不出这么多钱了。
今年5月5日,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南山支行向深圳市南山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炒房客归还尚欠该行的193万元房屋贷款,并且必须一次付清。
“入不敷出”未必是实情
上月,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播出调查节目,认为深圳房价下跌楼市缩水,导致“断供潮一触即发”。在布吉的“英郡年华”按揭购买一套房产的李小姐,是央视节目中“断供”的主要代表人物。记者与她联系后得知,她上月的银行还款没有缴纳,她向银行贷款40多万元,而房子的市场价只有30多万元。她购买英郡年华的单价是11000多元,而很多之前购买的业主单价最高达13000多元。如今,这里新开的英郡年华三期均价只有7500元,因此她从7月开始不再还银行贷款。目前还没有收到银行或者开发商方面的任何“说法”。
实际上,李小姐的这种状况并非“断供”。记者了解到,根据银行的规定,客户1个月不还款属于“非正常”,而达到3个月以上不还款,被归为“不良贷款”,银行会采取发律师函、催收等行动。
记者又了解到另两个“断供”案例,其中一人去年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时价约8000元/平方米,到目前市价仅5600元/平方米。该男子明确表示供不起,让银行“收房”,另一人则是投资客,贷款买了两套房都没租出去,也已经停供。
“其实深圳并没有‘断供潮’。”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虞海霞说,“据了解,真正彻底‘断供’的人很少,有一部分人在跟风,希望以此给开发商压力,让他们补偿差价。”虞海霞说,几乎没有开发商会给断供者“补偿”,因为“断供”对开发商没有实质性伤害,反倒是对购房者“百害无利”。
深圳市银监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媒体及社会人士所言“断供潮”是将已经出现负资产的潜在“不良贷款”客户一并纳入了断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