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深圳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 15:03 《中国企业家》杂志

  能否从中集、招行、平安这三家“蛇口系”企业身上找出一些共同点,从而来解释“深圳现象”?

  文 | 王石

  一个从边陲渔村起步的新城市,为何能培育出优秀企业、企业家群体?一般最容易想到两个理由:1、特区的优惠政策;2、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但我感觉,这两点解释力不足。

  是否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说到深圳新兴企业,无法不提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和平安集团这三家“蛇口系”企业。我找出它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点,大家看看是否能解释“深圳现象”?

  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中集、招行、平安这三家企业较早就有意识地进行公众化、甚至国际化的股权结构改造,市场化程度较高。

  中集集团成立于1980年,招商局集团和丹麦宝隆洋行各占股50%。1987年,中远收购宝隆洋行大部分股份。1992年实行股份制改造。现在,招商局和中远各占股不到20%,前10大股东中以海外投资机构居多。通过有意识地建立均衡的股权结构和权力制衡的董事会,避免“一股独大”,更有效保证公司经营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银行是国家垄断行业,所以招商银行最初只有招商局一家股东,但它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随后通过增资扩股,招商局持股比例逐渐下降。2002年招行上市,现在招商局持股12.11%,成为相对控股股东。

  平安的股权结构多元化上最为彻底。1988年公司成立,有招商局和中国工商银行两家股东。1994年引入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三家外资股东。随后在香港和大陆上市。如今,公司前四大股东汇丰保险、汇丰银行、深圳市投资和新豪时持股均不超过9%,形成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的格局,并组建了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

  三家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形成了既有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又有股权比例不是很大的国有股股东,既有做大规模的可能性,也保证现行体制下的安全性。

  这种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点,使得“蛇口系”企业如袁庚老先生所说,“自出娘胎就先天具有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功能。”

  职业经理人式的企业家

  今天,中集、招行和平安的掌舵人,无一是“大股东的人”。

  从1991年起,中集集团的管理层成员就不隶属于任何一方股东。1998年以来,董事长更换了几任,但总经理/总裁一直是麦伯良。以麦伯良为首的管理团队相对稳定,保证公司经营思想的一致性和战略的连续性。

  马蔚华,以央行官员身份空降招商银行担任行长。在他治下,招行逐渐形成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同时,马蔚华又是一个很有创新和变革精神的企业家,他推行的战略变革让招行脱胎换骨,从一家区域性小银行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远远领先同行,并被认为是中国最健康的银行。

  马明哲,最初以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身份,筹建平安保险公司,今天成为一个寿险、产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企业年金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的董事长。马明哲自己说过一句话:“我20年来一直为平安卖命。”他既有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又是典型的创业型企业家。

  由职业经理人式的企业家主导,由管理层推动,是这些深圳优秀企业的特色。企业领导者有创业、变革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精神,又有市场化、制度化的的理念和勇气。在他们带领下,企业逐渐摆脱国有企业的行政束缚,又不像家族企业那样热衷封闭和权谋,公司管理相对透明规范,公司发展比较稳定,也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管理的变革。

 [1] [2] [下一页]

此篇为精编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