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青岛产业升级比较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6:34 招商周刊

  首席记者 唐志军

  策划前言

  长期在青岛做贸易的淄博王先生近来有些“郁闷”,眼看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蹭蹭地向上蹿,自己外销的产品收入却在一天天缩水,不仅如此,原本想与他人合伙的一个项目,也由于产品不符合现行的产业政策,被拒之在门外。

  当然,王先生自己也清楚,眼下的调整大势,不只是针对哪个人的。明事理的他说:“也好,青岛这样的城市,就应当干些高端的行当,不然太可惜了。”

  其实,相对于以往人们敬而远之的宏观经济,眼下正在实施的多方宏观经济调整,似乎更让百姓关注。有人说,这是“火候”到了,还有人说,这要归于经济的全球化。不管怎样,在愈加注重民生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旗帜下,人们有理由关注自己的城市、关注身边的产业、关注生活的质量……

  作为世界不多的“拥湾型”城市,青岛的发展走向显然更备受瞩目。在许多人看来,这座青青之岛的产业布局,更应像与它为伴的大海一样,湛蓝而富有韵律,大气而不失典雅,蓬勃而不失特色。

  青岛,你将向何处去?

  调整风暴来了?

  这一阵子,青岛外经贸局计财处的吕坤可是忙得不亦乐乎,手头上已有的调查报告还没来得及消化,上头又在催促展开新一轮调查。他告诉记者,眼下的人民币连续升值,力度空前的出口退税调整和进一步从紧的货币政策,已迫使他们要打破常规,高度关注外贸企业和外经贸走向。

  其实,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的,又何止是吕坤一人和外经贸一个系统。

  说是风暴,或许有些言重,但至少从眼下判断,说这些个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并不为过。因为涉及数千项的限制“两高一资”出口退税商品,累计升幅近14%的人民币和已连续上调至15%的存款准备金率,已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的消费和发展观念,对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贸易摩擦,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和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产生积极影响。

  在愈加融合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了高成本的代价,尤其中国制造领域的“曲线微笑”,更是凸现了自主创新的匮乏,凸现了长期粗放发展的顽疾。

  从借鉴的角度看世界,尽管这种现象并不缺乏先例,包括日本、韩国等发达工业国家,也曾遭遇这样的尴尬,但更有忧患、更能看事、更有想法、更加理性的中国,显然更需跨越。毕竟眼下的世界已经不同于以往,在平坦的世界中,靠牺牲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竞争,已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很快会被全球化抛弃。

  当然,这种忧患和觉醒其实由来已久,各种消化和调整也从未停歇,但在积累基础上吹响的新世纪号角,似乎更清晰、更嘹亮、更有穿透力,而且比预计的来得还快、还猛。

  就在今年1月广东省“两会”上,14位人大代表联名上书 ,建议总投资50亿美元的中国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广州南沙炼化一体化项目缓建,理由是南沙炼化项目违反了当地法规,还将加重珠三角大气污染。要知道,该项目已被列入广东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且是重点建设的新开工项目。

  无独有偶,今年2月,河南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停产。这家生产塑料袋长达12年之久、年产值达22亿元、被誉为全国最大塑料包装袋生产商的企业,在国内“禁塑令”大限将至时,按下了“停止”键。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疾风知劲草

  说实话,从打开国门的第一天起,调整和转型的动作和声音就从未间断。即使是当下的美国、日本,谁也没有放弃调整。尽管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眼下中国多管齐下的调整,却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甚至是世界的神经。

  毕竟,我们的经济太需要加快调整和从根本上转型了。

  而在普遍的检验与考验中,青岛则更需要嘹望与借鉴。

  大上海永远都是一部读不完的教科书。这些年到过上海的人都说,1992年后的上海,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产业升级从未停止,质量效益连年提升。2007年的上海经济数字反映,在12001.16亿元的生产总值(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6223.83亿元,超过5675.49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

  很显然,持续的“换气”,使上海产业和城市转型取得质的飞跃。

  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比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日臻完善,5.6亿吨的货物吞吐量,使上海港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比如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集聚,金融市场功能不断增强,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00家,证券、期货、黄金市场愈加兴旺。

  而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也让世人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充满更大的期待。要知道,这6大先进制造业,占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5.5%。

  仰视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调整,不是简单的运用加减法的产业转移,而在于他们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全局意识、高端意识。比如从最早比较“四小龙”到俯瞰全球;比如善于从全球高度查找不足;比如着眼整个长三角,带动整个区域和错位、配套发展;比如在三二一产业布局中,突出高端制造和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提升现代服务功能。

  再将嘹望视角南移。与上海底蕴不同,地处南中国的广东,可谓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发展的样板。按说,正在超越简单贸易加工阶段的广东,调整和转型的担子其实更重,也是在种种的质疑声中,广东更早一步开始了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新的实践。

  审视广东近些年的调整,恐怕最大的亮点在于开始注重“两条腿走路”,在于注重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深圳、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市都有很好的经验。

  以深圳为例。这个一向令人瞩目的城市不仅没有被抛弃,而且它的转型更具震撼力。因为在同样的矛盾中,近十几年的深圳,却始终抓住自主创新这个“魂”不放松。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群体,正改变人们的印象。而新深圳印象,已引发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思考。

  数字显示,2007年,该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30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而截止到2006年底,这里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50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393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59家,超20亿元的有36家,超50亿元的有16家,超100亿元的有11家, 超2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5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超1000亿元的有1家。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