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摩托化”卫生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00:24 财富时报

  “摩托化”卫生院

  李文华坚持了30几年的乡卫生院,改制后,尽然成了行走在摩托车上的乡间卫生宣传队

  -本报记者 张沉

  索玉生十分庆幸自己的驾驶技术,把自家的蹦蹦车(农用三轮车)开得像小轿车一样快,只用一个半小就时跑完了60公里山路,连夜把临产大出血的妻子从乡里送到县医院,最后母子平安。

  而同心县田家老庄乡卫生院院长李文华,不愿意提产妇大出血那件糗事。围在火炉旁摸着炉筒子暖手,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形,李文华说“都吓坏了”。

  那晚,索玉生的妻子产前大出血,让李文华这个有30年从医经验的老乡医无可奈何。“当时没有输血条件,只能往县城里送。晚上根本打不到出租车(白天也很难),打110也没人来,没办法只好用蹦蹦车跑了。”

  对这个贫困县的贫困乡的医疗机构来说,这样的突发事件根本无法应付。目前,这个医院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两台:一台B超机和一台老式显微镜。唯一的门诊部一眼就可看穿: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个炉子,加上桌子上唯一的医疗设备——听诊器。

  就是这个日均门诊不到10人的卫生院,实实在在地承担着维护全乡13个村、1.5万人生命健康的重任。这是个简陋得再不能简陋的医院,占地面积250平方米、13间平房,除了有“两台大型医疗设备”外,让人很难将其与医院联系在一起。附近很多小孩平时把这里当成了捉迷藏的最佳场所——人少、屋多。只有一间挨一间紧密相连的挂着门诊室、药房、住院部门牌的屋子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是医院。

  一直想调回老家去,却在这里一呆就是 30年的李文华,目前与老伴仍两地分居,他会忙里偷闲地回去光顾一下他那既陌生又熟悉的家。平时李文华生活和上班就在同一间房间,也就是院长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台旧电视、一个东倒西歪的文件柜,一张单人床上铺了没有重要客人要来从不叠起的被子。

  相对于医院其他的人,院长李文华是奢侈的,住的毕竟是单间。医院里其他几个工作人员,晚上就睡在白天给病人打吊针的病房里。每天早晨是这个医院最热闹的时候,整个医院做饭的做饭、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一片沸腾,生机勃勃。

  “我们又是大夫,又是清洁工。”李文华开始自我嘲讽。

  吃住条件差,李文华觉他们得可以忍受。无法忍受的是人才和医疗设备的匮乏。去年由他们3人组成的卫生院终于扩大了队伍,有5位老同志调了过来——之前卫生院已经有十多年没进新人了。尽管进了“新人”,目前这个医院职工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都是习惯使听诊器的那拨医生。

  也曾有几个大学生来过这里,看了之后又都吓跑了。“我现在最缺人、缺人。”这是李文华重复的最多的话。没人、没设备使李文华遇到产妇大出血之类的难题无法应对,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帮助拨打110——这让他觉得羞辱。

  2007年,医院迎来了改制。这之前,医院一年的两万元收入正好能顶上全年的水电和取暖费用,不多不少。改制后,医院增加了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自治区拨了专款,专门用于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是每人每年公共卫生服务费3.5元,这样全乡1.5万人口给医院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费用。5万多虽然目前只到位3万,但李文华他们知足,毕竟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全年收入。

  改制后医院任务也有所改变,主要是“妇女保健和慢性病管理”。拿了政府的钱就要给政府办事,这又让李文华他们开始发愁。这里的村民住得很分散而且多数在山区,山路难走,打车又没经费,李文华和其他医生只能骑上自己的摩托车走村串户,宣传如何避孕、如何预防糖尿病。

  李文华希望,今年卫生院能成为县里的新农合定点机构,更奢望上面能给他们配一台救护车,不然再发生产妇大出血事件,还只能指望蹦蹦车飞奔战术。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