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莞制造转型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7:57 财富时报

  东莞,制造,谁被谁抛弃?

  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仅仅是珠三角制造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黄汉新认为,珠三角制造企业成本急剧上升,原因包括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环境保护等等,其中有很多是政策性因素,因此企业要渡过难关,也需要政府提供适度的支持。“以税率为例,原来深圳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的税率在15%左右,但现在统一为25%,增加了10个点。”

  “在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之后,公司人力成本增加了不少,平均每个人月工资上涨了300块钱。”董明说。这是东莞的人力成本,而在深圳则更高。黄先生是深圳龙岗一家手机公司董事长,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他给公司每个员工都买了保险,为此支付了将近160万元。每个员工的养老保险是本人工资的18%,其中企业承担10%,个人承担8%,医疗保险是每月12元,个人出4元,企业出8元,再加上当地政府每年都会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去年的标准是750元,加上加班费,员工一般能拿到1500块钱左右,“工厂基本是包吃包住,员工虽然累一点,但是最终收入盈余每年都在增加,甚至不会比那些要租房住的白领差。”工资上涨对员工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指望靠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得生存的企业来说则相反,加上手机行业平均价格不断下降,在深圳已经有很多手机工厂因为薪资没有竞争力或者拿不到合适的利润而关门。

  最低工资标准和新《劳动合同法》对于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如同雪上加霜,而这些企业同时还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公司出口货物拿到的是美元,而在支付工资时是人民币,这样公司利润更低,不过我们在行业内的情况相对来说还算好的。”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士说。

  转型的困惑

  东莞市经贸局一人士表示,该市的传统制造业,如服装、纺织、塑料、家具等,已出现大规模外迁的现象,服装基地虎门镇很多服装企业开始在江西等内陆省份设厂,而江西、湖南等省近几年也加大了在珠三角招商力度,希望在承接这个地区的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获得发展。

  为了使企业外迁的速度不至于影响当地的经济,珠三角一些城市开始做出挽留外迁企业的姿态,同时希望尽快能够形成新的产业来填补空白。2月29日,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在该市举办的一个台商协会论坛上表示,从2008年开始,东莞市的所有科技政策,包括每年总额达10亿元的“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将首次面向台商开放,帮助东莞台商企业就地转型升级,还承诺帮助他们开拓国内市场。

  除了提供转型所需资金,东莞市政府还将主动取消一些针对台商的收费,来减轻台商在东莞的投资成本。“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政府会主动让利,将对和台资企业相关联的各种收费作全面清理,凡是不合理的收费全部取消掉,合理的收费将加强规范且降低收费标准。”江凌说。同时东莞市政府将兴建6个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口岸设施,让台商的产品在东莞就能直接出口,降低台商的物流成本。

  不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平凡认为,像深圳、东莞提出挽留台商,是在创造政策友好环境条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政府所承诺的优惠条件有限,实际上诸如税收减免等优惠已经没有,且《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企业影响很大,这是政府无法改变的事实。

  另外,即便如东莞台商协会前会长叶红灯所言,台资企业还有5年的时间转型或升级,也只是因为政府表态称至少5年内不会出台政策打压加工贸易企业,“企业因为利润空间有限才走,只有当利润空间大于搬迁的利润,企业才会留下来。政府除了提出创造政策环境友好型环境之外再无别的优惠举措,还是得靠企业自己提出技术升级、品牌自主和产品创新主张。” 林平凡说。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