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珠三角企业运营成本:过去一年至少增加17%(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1:39 南方日报

  有利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

  尽管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调高等等,对外资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达到要把企业赶走的程度,相反还将促使企业自觉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1987年进入深圳的香港著名内衣品牌安莉芳,尽管在江苏和山东投资了两大生产基地,但其内地总部还是稳扎深圳,以“深圳设计,外地生产”的模式,化解珠三角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较快和招工难等问题。

  东莞制鞋巨头华坚集团尽管在越南以及江西都设立了新的生产线,但他们坦言,由于越南制鞋配套远不如珠三角,很多原材料需要从广东这边供应,到越南的生产成本并没有降低,一直坚持下来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赣州还有一部分原材料或配件要从广东供应,而且广东物流发达,在江西生产的鞋产品主要也是运到广东出口海外。华坚目前正努力从制造环节往产业链中高利润的研发、品牌设计以及销售等环节延伸,投入4000万~5000万元在东莞厚街建设一个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将基地定位为研发、贸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亚洲总部,进行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市场的开拓。

  大多数企业外迁的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便于“腾笼换鸟”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只能是一个开始,珠三角各大城市必须顺势而为抢抓好这一模式所带来的先机,强化已有的人才、物流、市场优势,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和制造业落户,并防止出现真正的大规模外迁现象。”有专家对此保持审慎乐观。

  深圳应对模式

  五种转型破解“不得不为”

  “目前对于深圳来说,经济转型已从原来‘应当作为’变为‘不得不为’,是必然,是‘一定要做’。深圳已经处在转型的过程中,今年正是深圳转型的关键一年。”

  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将深圳的经济转型归纳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观念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五个方面。

  ◆经济模式转型

  “深圳外贸依存度超过300%,远超过全国平均外贸依存度60%的水平。”

  陈应春表示,外源型经济是深圳经济的最大特色,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稳定性较差。因此,深圳将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将在今后逐步实现由外源型经济向外源型经济与适度内源型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产业结构转型

  “与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发达城市相比,深圳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很大问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二产业长期处于低端环节,作为工业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却没有掌握最核心的技术。”

  陈应春认为,今后,深圳应向新加坡等城市学习,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品牌会展、金融服务等优势行业,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工业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促成企业将产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留在深圳,将低端产业链部分退出深圳,以品牌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各行业经营水平。

  ◆贸易方式转型

  “在全国来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相当高水平,去年已取得‘二连冠’,其中出口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取得‘十五连冠’。但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占较大比重的加工贸易则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

  他说,依靠加工贸易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方式是落后的,为了尽可能减少受宏观政策的影响,抵御政策风险,深圳应增加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的比重,鼓励一般贸易发展。特别是鼓励有一定能力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品牌造势。

  ◆招商引资观念转型

  “为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应对产业转移的趋势,深圳首先是要做好招商引资观念的调整”。

  陈应春表示,在制造业领域,深圳应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引导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外包,鼓励企业在深圳设立总部及研发中心,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区域合作(包括深港合作),在深港合作方面最主要是探讨如何在CEPA框架下进行服务贸易合作,包括会展经济方面的合作。

  ◆政府职能转型

  “过去人们常说‘政府不能够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但我认为政府既不是裁判员,也不是运动员,政府最合适的角色应该是场地管理员,最多再加上场外指导。”

  陈应春表示,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在于如何让管理和服务理念更贴近企业和市场,给企业提供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场地和比赛秩序,再予以一定的场外指导,在企业有问题时思考怎样与企业一起解决,怎样同舟共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部门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好基础性保障,包括能源保障。

  记者观察

  用理性和长远眼光看待企业外迁

  自2007年11月起,“企业外迁”这个特定含义的词组在境内外各大媒体出现的频率多过以往任何一年,与之同期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个词——“产业转移”。

  在这场企业外迁的舆论语境里,珠三角各地都极力想用“产业转移”这一表述方式来对其进行图解。但不管是外迁还是转移,其核心在于珠三角能否真正通过这些行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而这也正是各地政府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参加荔湾代表团的分组讨论时说,在前些年搬迁改造147家工厂的基础上,广州今后还将继续搬迁184家。张广宁说,这其实是政府逼企业去进行技术的升级改造,使企业发展更好。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说,传统产业“企业外迁”和新兴产业“快步落户”,表明深圳“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珠三角各地近年来都自觉坚持产业梯度转移,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在转移一部分产业的同时,引入大量的高技术含量、高投资密度、高附加值的产业,这种消长平衡的的发展,使珠三角经济近年来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所不同的是,目前珠三角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经历的考验和阵痛会来得更为强烈。

  事实上,企业外迁现象不是现在才发生,而是贯穿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30年间。一些企业迁出去了,但更多更优质企业迁了进来,这在企业眼中是市场行为,在政府眼中则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抉择。

  顺德家电从四五年前就开始了产业转移,但近年来却基本实现了从“生产基地”到“总部经济”的转型。像美的、科龙的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特别是美的,企业早已走出国门,在越南、俄罗斯等国开设分厂。但这些企业都只是把生产环节迁移到外地,而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顺德……

  对于顺德家电产业,黄华华省长在年初省“两会”佛山组讨论中就表示,第一要搞产业转移,要跳出顺德才能做得大;第二要研究怎么样做出品牌,培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第三就是一定要走出去,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际。“顺德要鼓励美的这样的企业到国外去买企业,做组装。”

  此次“企业外迁”舆论风潮,实际上从另一个层面检阅了珠三角制造业的现状。一方面,企业外迁有利于广东腾笼换鸟——腾出足够的土地、劳动力、公共服务等资源,服务于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扩大再生产,吸引新的高附加值产业进入。另一方面,虽然产业转移和升级喊了多年,但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仍占据着主要份额,也许要飞走的“麻雀”很多,但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加大吸引“凤凰”的落户,对各地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专题统筹姚伟新刘海斌邓红辉专题撰文程满清张睿凤飞伟杜舜谭志红王慧佘慧萍陶达嫔许蕾黄琪晨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