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化框架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4:51 东方网-文汇报

  培养领军人才 建立创新机制 提升本地能级

  本报记者述评 (记者陈韶旭) 一年多之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在众人瞩目之中诞生。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其重要性已发生了显著提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共同制订、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一五”规划》日前公布,其中首次明确提到了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管道,构建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

  由于“上海利率”的推出,去年国内货币市场交易量有了大幅提高,全年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共成交196288笔,累计成交金额71.2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82.51%。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全世界很多货币都有其基准利率,“比较而言,虽然我们货币市场的容量还不能与伦敦、纽约相比,但人民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的一种重要货币,所以要稳步推进中国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他表示,一定要对Shibor充满信心。Shibor能否成为基准、能否被广泛运用,直接标志着人民币市场建立、资本项下逐步可兑换、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全世界是否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等。

  同样,“上海利率”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其重要性的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建设增加了重要的内涵。

  潜力不输任何对手

  如果仅仅从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潜力来看,上海并不输于任何一个知名对手。和香港相比,在市场结构上,上海多了商品期货,这一点与纽约、伦敦等一流国际金融中心不相上下。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一直是国内一流的。去年底刚刚成立的上海金融仲裁院则标志着上海引入了国际通行的解决争端机制,一下子提升了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从机构数量上看,今年年初,全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继续成为主要集聚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银行法人化九成以上选择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4家,甚至超过了本地注册的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这4家。机构集聚并没有带来“垄断”,相反,在央行上海总部的推动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积极影响力已开始向长三角地区辐射。

  外资银行的集聚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表现都非常抢眼,据上海银监局的统计,外资银行去年的业务都呈现快速增长。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芝加哥交易所联合开发了交易产品,互相上柜交易,更体现了国际化的联动。

  上海确立的“十一五”期间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首先就是将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功能。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优势,不断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差距关键在于人才

  然而,上海在金融市场交易额和机构数量两项重要的规模指标上还只能称为国内金融中心,与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有不小差距。

  说到底,现代金融业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而起步较晚的上海最缺乏的恰恰是人才,一个知名国际金融中心往往与许多金融界知名人士联系在一起。有关统计显示,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到2007年末约为18万人,这里主要是指在有牌照的金融企业中直接从事与金融有关工作的人员,不包括派生的其它服务业。不可否认,这与香港、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还有差距,上海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只有1%左右,缺口比较大。迅速提升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加快上海金融人才的集聚,已是迫在眉睫。

  事实上,在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有关部门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确定将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疏通和规范人才流动机制,造就一支以优秀金融企业家为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金融员工队伍。据悉,上海也在争取中央监管部门在沪建立全国性的人才培训基地,乃至设立专门的高端金融人才院校。有了人才保障,搭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才有了“主心骨”。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