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合作篇:深圳的香港元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4:26 《小康》杂志

  合作篇:深圳的香港元素

  罗湖口岸,人潮涌动。每一天,在连接深圳界河的53米长罗湖双层人行桥上,有27万人次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行色匆匆地往返港深之间。

  10年来,罗湖桥一直那么长,而深圳和香港的距离已然越来越近。

  深圳的经济发展,绕不开香港,也离不开香港。香港连着深圳,不仅仅是地域的问题。在经济交往、人员交流乃至生活便利程度等等方面,恐怕没有哪个地方像港深这样深入、全面的一体化。

  深圳:10年情深不渝

  1995年,香港回归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两度视察深圳。江泽民特别指示,深圳特区“要发挥好四个作用”,其中前三个是过去一直的用语,唯独新添了一个:“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的促进作用”。深圳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充满了乐观的预期,提出了一系列深港合作的概念和理论框架。1997年,时任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现任副市长陈应春公开呼吁“建立深港基金”;1998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深圳市市长李子彬在会见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时,建议深港共建“高科技产业走廊”;1999年,深圳成功举办首届“高交会”之后,深圳高层多次喊话“深港共同举办高交会”;2001年,时任深圳市市长

于幼军高调提出构筑“深港经济合作区”;2003年,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提出在深港边境建设“免税工业区”,深圳方面借机提出开发“河套地区”的多种备选方案;2004年中时任深圳市市长李鸿忠访港时,正式向特区政府提出共同开发“河套”,香港特区政府回应说会“认真研究”;2004年,深圳方面提出珠港澳大桥由单Y改为双Y; 2006年,深圳人大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共建“深港都市圈”;2006年7月,《深圳2030年城市发展策略》中又明确表示,深圳的定位是“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

  对于“深港经济合作”,过去的10年,深圳情真意切。

  “两地合作当然好,但是总要有个互利的平台吧。”在深圳工作了两年的香港人李先生用十分“理性”的方式看待“深港合作”。

  说法很直白,可是也一语道破了“深港合作”中“深热港冷”的玄机。

  深港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城市利益的问题。此前有香港舆论就认为,香港无法利用深圳的资源,而只有深圳利用香港的环境。对于香港有利的因素,都牵扯到两地政府的原则性问题,如市民通行自由、经济规划、金融管制等等,因牵涉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根本无法实施。其次,港深共建不会增加两地已有的消费,只会吸走设在香港的机构,降低香港的地价。经济效益也无法互通,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负担。

  “深圳发展需要香港,香港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还需要依靠深圳来发展吗?”在讨论“深港合作”的网络论坛上,这样的说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声音。

  除了实力,合作最大的障碍是深港两地认识上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香港一直有着它自身的考虑和利益基础。深港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克科对此的解释是:“以往提出的概念和口号都只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老想着我怎样怎样,但是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要跟你合作。” 这一点从深港机场4年的合作谈判一直未果的实例中可见一斑。

  据曾经参与过深港机场合作项目的人士介绍,当时香港方面曾提出了业务整合方案,要求将所有的国际业务归入香港机场,而所有的内地业务给深圳方面,即“深主内港主外”,香港机场与深、珠两机场的合作以“深圳协助香港揽取往返外国的内地公民客源”为模式。这样的要求对于已经跻身世界前50的深圳机场而言,似乎过于苛刻。

  正是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此前的深港合作势必只有“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结果。

  香港,满怀未来期许

  2007年2月,曾荫权在竞选提纲当中,明确提出要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港深两地开通了西部通道,首次实现了“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缩短过关时间和简化手续。随后又开发了边疆管理禁区,并开通新的福田口岸。2007年5月21日,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签字仪式。这是一个转折性的信号,香港表现出了少有的主动姿态。

  随后,8月9日有香港特区政府“御用智囊”之称的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召集各路媒体,高调公布了《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这次“港深建构大都会”的建议却罕见地由香港方面主动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对“深港合作”的新期许。

  当然,香港开始正视“深港合作”并不是简单地为深圳的“痴情”所感动,而是基于对自身发展的重新判断。此前,2006年,香港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谈到,“香港要考虑是否会被边缘化的问题”,引起港内持续半年的检讨:香港是否发展慢了,是否应该跟国家的规划结合得更紧密些?

  对于香港而言,今天深圳早已不是“内地的特区”这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从549到4的质变。1979年,深圳GDP仅为1.96亿元,香港GDP则为1075.45亿港元,按当年

汇率折合计算,前者约及后者的0.36%,深圳与香港的GDP差距是1:549;2000年,深圳GDP增至1665亿元,香港GDP为12717亿港元,两地差距大约缩小到1:8;到了2004年,深圳GDP剧增至3422.8亿元,香港GDP增加至13123亿元,两地差距缩小到1:4。一切迹象表明,深圳与香港差距不断缩小。

  实际上,深圳的经济总量已经从10年前仅占香港的1/8,发展到今天的1/3;深圳的支柱产业已经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与香港形成良性互补;深港口岸和基础设施合作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24小时通关和无缝化对接;深港在经贸、科技、金融、旅游、环保、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开始有了新的含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