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历史篇:深圳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4:26 《小康》杂志

  历史篇:深圳速度

  深圳最有价值的、最值得炫耀的历史,正是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以短短27年的时间,便跻身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许多关于深圳的历史书上,总有这样的开场白。

  《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这样分析深圳的成功:“深圳,天意一半,人为一半!深圳两面临海,地形狭长,形似展翅大鹏,两翼揽水,水聚财,并生万物,是典型的风生水起局。”深圳,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凭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当仁不让充当着改革开放20年来的排头兵。

  提起深圳,有一个名字是永远让人铭心刻骨的——邓小平。他在1984年和1992年的春天,两次“南巡”,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全世界讲述了“春天的故事”。

  深圳莲花山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铜像,矗立在深南路旁的邓小平画像,以及仙湖的邓公手植树高山榕,是深圳人献上鲜花,表达敬意和怀念的经典场所。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就是一个大工地,晴天到处是土,雨天到处是泥。然而与这个年代对应的特区精神图谱是那头力大无穷的“拓荒牛”。一批又一批追求振兴、自由、效率和创新的移民聚集到这片土地。

  1980年5月,全国各大城市108位一流的规划师、专家、学者和工程师齐聚在当时深圳惟一的“酒店”——新园招待所,他们的使命是描绘特区蓝图。生活区、工业区、仓库区、农田、山林区、游览区……小渔村的形态在图纸上被描绘成新的

神话

  吴南生、梁湘、袁庚、李灏等一批领导,带着光荣与梦想,渐渐将神话变成现实。改革成为这个城市最显著的符号。在动工建设特区发韧地罗湖时,中央只给了3000万元,而首期开发罗湖4000平方公里,需投入10亿元,中央给的3000万元连本钱都算不上。于是,嘴皮和地皮,成为建设特区最原始的本钱。向外商收取地租,用地要交“土地管理费”是特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

  “杀出一条血路”,是特区成立之初的既定目标,也是必然结果。

  1984年,高160米,共53层的国贸大厦仅37个月竣工,从此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数万名集体转业的工程兵,创造了这个3天一层楼的奇迹。位于南头半岛顶端,名字又土又有些恐怖的“蛇口”闻名全国,就连蛇口工业区集体宿舍里的规章制度,都是当年《读者文摘》上的经典读物。

  全国首开工程招标制度,一年建29条道路的奇迹,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人造文化旅游景观,第一只上市股票,第一次公开招聘人才,群众直选干部……

  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汇率并轨、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国民待遇、社会保障……2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

  “拓荒牛”和“追梦人”们用激情和青春,在泪水和汗水中,否定着,建设着,找寻着,获得着,思索着,行动着。于是便有了多彩绚烂的深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