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重庆首个农民公司运转良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2:3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田文生

  风扇呼呼吹着,隔开了小店里的凉爽和店外的酷暑,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牌坊村3社村民甘正凯满脸堆笑地招呼着顾客。

  “家里的3亩多土地交给公司打理,5年以后,估计每年能分红6000多元。没有土地拴着,我一家几口都可以到城里做小生意,每年能挣两万多元,这两笔收入加到一起,比一家人都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挖土种田划算多了。”甘正凯有一本很容易就能算清楚的账。

  如今,牌坊村的许多村民在自己的公司里打工,有活干的时候,每天能挣30多元。以后,参与分红。

  2005年9月,重庆市仁伟果业有限公司(下简称仁伟公司)在牌坊村冒出芽来,这个重庆第一个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形成的农民公司,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

  “合作社”的坎坷旅程

  江津区是中国柑橘的发源地,全国柑橘生产最佳区域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有多年种植史的“红桔之乡”牌坊村,品种老化,逐渐失势。

  2003年9月,“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363户参加,逐步退出红桔市场的牌坊村改弦易张,种植1008亩优质晚熟柑橘。

  这是一个旨在搭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试验——合作社负责果园建设、生产管理和果实的采摘交售,引进品种、提供技术和收购销售等工作则由合作方负责。

  当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尚未颁布,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中命名的“专业合作社”,徒有其名,实质上是散户“归大堆”式的简单聚合,更未成为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而且,因为过于松散,弊端日益显露。

  合作社对内没有强制的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农户各行其是:防治病虫的时间不统一;施肥次数、施用时间、用量不统一;中耕、除草、清园的时间和质量不统一;“锣齐鼓不齐”,管理步调不一。

  合作社内各自为政的方式,让苗木管理参差不齐。合作社没有资金统一采购肥料、农药,投入大、管理好的农户合格果比例大,投入小、管理差的农户合格果比例小。

  而公司收购时,却只能以合作社为单位统购。社内分配时,投入大、合格果比例大的农户反而吃亏,投入小、合格果比例小的农户却占便宜,形成组织内部利益的激烈冲突。同时,合作社的声誉、产品品牌,都可能受到剧烈冲击。这些潜在威胁让合作社的前景日益暗淡。

  关键的是,合作社因为农民仅缴纳10元股金,难以通过资本纽带实现调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名义上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事实上却无法履行经济实体的职能。

  沿政策红线打出的擦边球

  基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决定改制,其中一部分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公司。在重庆官方尚未清晰表达对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明确立场之前,此举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悄悄地干活”。

  农民公司涉及76名农民股东。因为成立公司时股东数量不得超过50个,在操作时由48个股东代表。

  公司的资本金分三块:

  第一部分,土地经营权折资。农户自愿入股308.96亩土地,换来优先承包管理和按股本分红的权利。每亩土地的经营权年折资250元,从2004年至2009年,土地使用权折合的资金全部用作公司的注册资本金;2010年至2028年,投产期间土地使用权折资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二部分,来自地上附作物折资。以柑橘树嫁接口下2厘米处的直径为计价依据,按每毫米0.5元折算,临时苗适当折价。经清理,全园区共有柑橘苗木11612株,折价10.73万元。

  第三部分,农户现金入股。每个农户出资200元。

  另外,从2005年起各农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的资金,不分发到户,由仁伟公司统一办理结算和安排使用,此款作为仁伟公司的借款,果园投产见效后,还本并结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农民股东”约定,改革完善之后到柑橘正式投产前,贷款作为企业负债处置,见效后先还贷,后分红。

  但成立公司的过程,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这个东西可能是非法的哟!”虽有市柑办和李市镇两级领导出面协调,当地一家

会计师事务所依然拒绝评估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除非有这方面的文件下来”。

  垂头丧气的农民发现,验资、登记……前边还有更多的拦路虎,眼看着成立“股田制”公司的创意难逃夭折噩运,国家

开发银行的深度参与带来新的希望。2005年4月,这个政策性银行在村里召开全村动员大会,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

  从2005年7月1日开始筹备的公司千呼万唤终出来,到11月底终告成立。

  这是重庆第一个——也许是全国第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的公司,在官方尚未清晰表达土地流转的明确立场之前,这个“股田制公司”是一个不折不扣沿着政策“红线”打出的“擦边球”。

  在自家的公司打工

  成立农民公司的最大初衷,是打造融资平台。对于柑橘这个周期较长的产业而言,规模种植的前期投入让农民吃不消。他们需要钱,却贷不到款。成立公司了,就能解决融资主体资格问题。

  成立公司的运作过程伴随着巨大的法律、政策风险——评估师事务所不敢评估公司资产,会计师事务所不敢验资,工商部门不敢注册登记——“你这个东西可能是非法的哟!”

  因为看好公司项目的前途,国家开发银行愿意贷款给规划中的公司,这个政策性银行的深度参与,让公司避免夭折。经政府、银行、农户多方努力,重庆嘉润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评估——费用至今未支付。

  2005年10月,仁伟公司这个能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法人实体终告成立。公司通过了自己的章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的董事会,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脱产抓管理。

  公司76户农民中的24户,由股东推选、自愿参加果苗管理,4到6个月时间里,他们在自己的公司里打工,每天每人能挣30多元。另外的6到8个月,他们耕种自家剩下的田地,和以前相比,收入有了很大改观。

  这些“股东”很快发现,以前管护自家的果苗时爱怎么弄就怎么弄,但打工挣钱就没这么随意了。他们与公司签订投资目标和生长目标责任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必须在公司的调控下,实施统一技术、统一治虫、统一施肥、统一中耕除草、统一冬季清园、统一采果交果。每一年,柑橘株高、树冠直径都有可以量化的生长目标,超过这个量,就有奖,如果有两次检查未达到考察值,则出局。

  “股东”收入有望翻番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已承诺为仁伟公司贷款60万元,现已到位38万元——成立公司后,牌坊村农民发展柑橘的融资、投入瓶颈解决了。

  公司的集约化经营,让更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地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76户农民股东中,有120多名“正劳力(按:指18至60岁的男性)”。其中,只有4人在公司打工,其他的100多号“正劳力”,把土地交给公司等着分红,自己外出打工挣钱。

  推行科学管护的公司运行良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得以不打折扣地使用。去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仁伟公司的1万多株柑橘树只死了3株,而村里未加入公司的散户,合计死掉3000多株。

  公司统一购置生产资料,降低了供应成本。前年,统一购入30吨肥料、500公斤农药,同期相比,成本下降了1万元。公司统一与合作企业签订合同,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前,不少家庭全家出去打工,没人管护果苗,遭了虫害,我们这些管护很好的果苗也被感染了,我都不想搞柑橘了。”牌坊村3社陈位民说,现在公司统一管护,苗子长得很好。

  种种好处让那些未进入公司的农民羡慕。“贷款加入公司我都愿意!”3社的刘泽华说。

  以前,牌坊村农民来自土地的年农业纯收入不到1000元/人。“我估计到2015年,柑橘见成效了,大家的年农业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人。”牌坊村村长、仁伟公司监事长李贵才说。本报重庆8月5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