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山西停贷治污 50家企业遭封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 18:13 经济视点报
山西掀起的“停贷治污”的环保风暴,使污染企业遭资金“锁喉”,达标企业被重点支持;环境变好了,银行信贷风险小了,停贷治污可谓“一石二鸟”。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马丹丹 7月13日,中国银监会表示,要强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严把“两高”信贷闸门,支持“绿色”信贷,力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近日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信贷控制、金融环保联手已成为治理污染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山西则是走在这条路上的排头兵。 山西治污新路 作为能源大省同时也是污染大省的山西,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污染严重、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企业,受利益驱使盲目生产,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环境污染引起了山西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出台了不少治污对策。据悉,山西省环保局此前曾与电力、交通等部门联合采取措施,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诸如“停电治污”、“停运治污”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对污染企业的杀伤力不大,大面积的环境违法行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而“停贷治污”这一重拳出击后,治污效果立时显现。 从信贷风险的角度,就以往走过的路来看,越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信贷风险往往越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污染环境的小钢铁、小炼焦、小电镀等项目发展很快,这些项目不仅污染环境,且大都没有长远规划,只想牟取短期暴利,被关停的几率大,给银行造成了许多呆坏账。为此,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下发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三部委也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但在随后的实际运行当中收效甚微。 停贷治污,山西省环保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不谋而合。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环保目标,而且也预防了信贷风险。 50家企业遭遇信贷封杀 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与山西省环保局联合发布通知,向全省各市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山西分行以及各商业银行山西分行、省农信联社、太原市商业银行发出了《关于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对没有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的,或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的项目,金融部门一律不贷款;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环保工程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金融部门停止贷款支持;对主体工程已完工而环保工程没有完工,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项目,在投产运营时,金融部门不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这份文件一出台,就在山西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按照文件规定,山西省环保局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提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中国人民银行实时转发给省内各金融机构,后者则据此进行相应的贷款控制。 据了解,从2006年山西省实施“停贷治污”至今,山西已有50家企业因污染问题遭到银行信贷封杀。 停贷治污效果显著 污染企业遭资金“锁喉”,达标企业被重点支持;环境变好了,银行信贷风险小了。停贷治污可谓“一石二鸟”。 据相关媒体报道,通过不完全统计,山西实施“停贷治污”以来,全省先后关停各类违法企业和设施1200多个,仅吕梁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关停了200多家违法排污企业,查处违法案件6700余件,执行罚款1715万元,全省征收排污费15.5亿元。2006年,全省经济增长11.5%,实现了“经济增长较快、污染物总量下降”的目标,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停贷治污政策实施后,银行还通过信贷限制污染项目,引导企业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发展,从而限制和淘汰了落后产能,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企业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在,山西企业的环保信息已成为贷款的信用凭据,这从某种程度上维护了金融秩序的安全。过去污染严重的企业大部分没有长远规划,只想牟取利润,在被政府关停后还贷能力普遍不强,而停贷治污政策要求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环境信息系统与金融部门实现共享,保障了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的联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