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京承农业合作模式:破解贫困带问题的突破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02:37 金融时报

  程瑞华

  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受到了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去年以来逐渐上升到政府层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三方合作推出“环京津贫困带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项目”。国务院近期也正在研究对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从京津实际行动来看,京承农业合作已经成为破解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主持人:本报记者 程瑞华

  特约嘉宾:京承农业合作与发展课题组组长 马同斌博士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京承农业战略合作研讨会上,北京、承德两地企业签署了17个合作项目、30多亿元大单。双方签订《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合作备忘录》,捆绑推出了鼓励北京农业向承德转移的优惠政策。那么,京承农业合作意味着什么?如何确定京承农业合作的战略发展方向?就这些问题记者与京承农业合作与发展课题组组长马同斌博士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京津贫困带是一种什么现状?

  马同斌:与京津接壤的河北省6个设区市的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其农民人均收入1600元,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地处环京津贫困带的承德地区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地区,其8个县中就有6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2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按年平均收入低于964元贫困标准计算,就有贫困人口69.3万人,基本占环京津贫困带县、村、人口三项比例的1/4强。

  承德和张家口地区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16个,贫困人口约占160万人,占贫困带的一半,可以说其未来将是决定整个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成败的关键。这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历史上最大的难题。而北京最为关注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来源有赖于这两个地区。

  承德和张家口问题类似,生态环境同属一个类型,承德问题若解决,环京津贫困带剩下的1/2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主持人:环京津贫困带问题提出已经近三年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什么进展?

  马同斌:环京津贫困带问题提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去年以来逐渐上升到政府层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三方合作推出“环京津贫困带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项目”,主要用贴息贷款的办法鼓励先进地区的企业向贫困带转移,带动农民脱贫。国务院近期也正在研究对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从京津实际行动来看,京承农业合作已经成为破解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一个突破口。

  主持人:京承农业合作主要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京承农业合作在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上有什么作用?

  马同斌:自2004年以来,京承农业在两地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正式合作,走过了4年历程,双方合作的战略定位是把承德建设成服务北京的“五大基地”,即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产业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北京已在承德建立62个农副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占承德农业耕地总面积的1/5。京承农业合作增强了承德保护京承两地生态环境的动力,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潮河流域坡面天然草地植被率由2000年前的不足45%提高到70%以上,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有力地锁住了黄沙,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强度明显减轻,有效遏制了春季风沙南侵速度。长期年均向密云水库提供水量4.75亿立方米,而且保证了向首都多供水、供好水,使密云水库入库水体长期保持二类水质。当前,双方合作内容除农产品加工外,已涉及科技、信息、生态、水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

  主持人:京承农业合作在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方面有什么成效?

  马同斌:双方各类合作项目达80多个,总投资额达到74亿元,相当于承德全市2003年的固定投资总额的62%和2004年前农业固定投资近30年的总合,使承德农业产生质的飞跃。2004年以来,已竣工投入生产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6亿元,带动农户17万户以上,户均增收1000元。从2007年起,续建和新开工的总计48亿元的项目相继投产后,保守估计能带动农户40万户以上。也就是说,总计47万户农民将受益,占承德农业总人口的17.5%,接近1/5。

  当前,京承农业合作的一些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始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如承德三元公司、北京天惠药业等。京承农业合作以来,承德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695元增长到2006年的2684元,年均增加247元,年均增速14.5%。可以说,通过产业化扶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贫困农民增收的潜力巨大。

  主持人:为什么说它可以破题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马同斌:这种产业化扶贫的成效说明,隐含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之下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受到长期行政体制障碍,市场体系形成和要素流动受到严重制约,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环京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发育晚、农业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经营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农业资金积累少、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突出矛盾和困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单一,面临资金、市场、技术服务三大约束是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内在原因。

  关于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主流理论是,单纯的设想把张承地区作为生态经济示范区,由国家养起来,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把这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突破口,就等于把难点当作切入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市场合作的方式为环京津贫困带农业注入新要素、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组织方式,适应市场的变化,是解决贫困带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破解贫困带问题的最有效的切入点,这比给钱更重要。如果京承农业合作一开始就陷入争论中,至今也就难有任何现实的成果。京承农业合作证明贫困带也是具有后发优势的待发达地带。

  因此,京承农业合作模式,有利于改变造成环京津地区贫困落后根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它克服了长期难以见实效的输血式扶贫的弊端,是一种从根本上、大面积扶贫的好方法。也就是说,开展农业战略型合作是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突破口。

  主持人:为什么说京承农业形成了模式?

  马同斌:京承农业合作是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区域合作的新探索。它是京津冀都市圈内核心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地区市场取向的平等、互动、双赢的战略合作,具有层次高,带动面广、生命力强、针对性好、影响力大的特征。保障首都生态环境的战略要求和两地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的悬殊差距是两地面临的突出矛盾,影响着京承两地合作的进程。京承农业合作形式是在处理全国区域合作中最复杂关系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它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结合点,即通过核心城市实施差异化发展,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合作、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成本等比较优势,转变欠发达地区生产方式,缩小两地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旧区域合作模式,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利用政府的调控手段,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农民深度参与”的区域合作新模式。这种合作方式立足于产业、资源互补,市场合作则立足于长远发展,找到了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尖锐矛盾的道路,贫困地区农民受益,地方财政增长,北京得到生态保护,获得多赢,京承合作模式一经启动,便具有长效的机制,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