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托管碉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07: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黄磊 7月的一天,开平市碉楼办公室。这个在申遗后功成身退、即将撤销的部门,眼下还是一片忙碌。 与海外联系的各种电话接连不断。碉楼办主任谭伟强一下午都在市里开会,忙着就申遗后将碉楼管理移交给新成立的开平市文物局进行沟通。 开平,一个只有68万人口的县级市,拥有遍布全球的75万华侨。上世纪初,那些近代最早走向大洋的中国人用他们在海外的血汗、财富,在家乡的大地上创作了1833座中西合璧的精美碉楼。 绚丽的建筑群历经一个世纪的繁华和剥落,最终被作为属于全人类的瑰宝珍藏。2007年6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和中国的其他世界遗产项目相比,开平碉楼有着极为独特的产权纽带——1800多座碉楼分散于不同的乡镇和村落,不同的碉楼,甚至同一座碉楼不同的楼层和房间,都分属于不同的私人业主,这些业主又分散在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 将这些主体和空间都高度分散的产权聚合成一个整体,在政府公权力下进行统一的申遗、保护、开发、管理,是开平碉楼走向世界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碉楼本身一样,开平碉楼的产权运作和管理,也在默默接受着人类文明目光的检视。 产权纽带 珠江三角洲西缘的开平,中国华侨的重要发祥地,本地人与本地籍海外华侨的比例达到1∶1.1。 “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澳洲发现金矿,美洲铁路兴建,急需大量劳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介绍说,同时期开平人口快速增长,人多地少,青壮年纷纷远赴海外谋生,开始了绵延百年的移民潮。 建房、买田、娶妾,是开平华侨在海外拼搏的最高追求。大量侨汇的输入,侨商家族的富庶,把大批盗匪吸引到了开平。 海外华侨惦念家中亲眷的安全,他们把在异国经商积聚的财富汇回国,在家乡建造了一种集居住、防匪、防洪功能于一体的民居建筑——碉楼。 这种有着古希腊的廊柱或哥特式尖顶,楼身遍布十字形射击孔,窗口装着德国进口 防弹钢板的“混血”建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生长的高峰,共有1648座碉楼在这一时期建造。它们星罗棋布于开平的城镇乡间,纵横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大观。 二战后,西方废除排华政策,侨眷纷纷移民出国合家团聚,留下一个个空空的村落,依据该村移民的去向而被称为“加拿大村”、“墨西哥村”……1800多座碉楼逐渐空置和荒废,没入岁月的苍凉和孤寂之中。 但是,丢空的碉楼仍然有着明确的产权归属。它们历史上是华侨的私人产业,如今大多数碉楼仍然归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家族后人所有,由他们委托在家乡的亲戚打理。不时有华侨后代回乡认祖归宗,察看属于自己家族的房产。 于是,如何把这些产权分散的产业集中起来管理,以便于申遗及以后的保护和开发,就成为“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0年10月成立,7年申遗路开始之时,地方政府面对的头号难题。 “委托管理” “碉楼和中国的其他世界遗产不同,建于古代的长城、故宫不存在私人产权问题,黄山、泰山的资源是国有的,一些古城、古镇项目里虽然也包含许多私有产权物业,但业主就居住在原地,遗产的管理、养护相对简单,”7月5日,一位从事开平碉楼研究的人士向记者分析说,“而开平碉楼形成于近代,产权的承继纽带仍然存在,并且私人业主们又全在海外。” 既然碉楼的产权拥有和日常管理至少在空间上是分离的,那么适应这种状况,能不能尝试在主体上也来个“两权分离”呢? 按照这一思路,开平人想出了一个被他们称为创举的办法——在碉楼产权、物权不变的前提下,由海外的业主签订协议,委托开平市政府代为管理碉楼,由政府出资来承担碉楼的修整和维护之责。 这是个看上去两全其美的方案。可是,当政府把这个主意向碉楼的主人们一说,却意外地碰上不小的阻力。 在开平碉楼申遗的申报点中,位于塘口镇的“立园”举足轻重。这是美国芝加哥华商谢维立在1926年建造的华侨私家园林。谢本人早已辞世,他在美国的遗孀,八十多岁的谢余瑶琼女士积极支持申遗,同意把“立园”委托给政府管理。 但谢余瑶琼口头同意后,还没来得及签约,现居三藩市的谢维立的叔叔和排行十二的晚辈明确表示反对委托管理。 “海外华侨的私产委托给国内政府管理,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且政府的管理维护的质量怎么样,申遗后是不是要拿人家的房子开发旅游,不少业主都有顾虑。”开平市碉楼办副主任李日明解释说。 碉楼办的工作人员很着急,李日明几次通过各种途径与谢的亲属沟通,并通过在美国的侨领给对方捎去藏头诗一首。 “那首诗字字情真意切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拼起来就是‘立园委托市政府五十年’。”李日明回忆说。 政府的诚意和承诺最终打动了谢氏家族的后人们。谢余瑶琼欣然修书,将“立园”委托政府管理,开平市副市长苏树栋专程赴美签约。协议书规定,“立园”交政府无偿托管50年,50年后由海外家族推选一名代表,决定50年后的立园处置。 此后,开平市政府投资1300多万元对几近荒芜的“立园”重新修葺,使“立园”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立园”的委托管理问题解决,带了个好头。“立园占地19600平方米,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园子都有信心委托给政府来管,何况一个个独体碉楼。” 2004年10月,旅加华侨胡黄惠英和兄长黄雄畅签约将他们位于蚬冈镇锦江里的“昇峰楼”无偿委托给政府管理。此后,众多的碉楼一一签订委托管理协定。 当然,海外华侨的“较真”也促进着碉楼委托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碉楼最密集的自力村有座“云幻楼”,楼主人姓方,有3房太太,生了18个儿子,分别拥有楼里不同楼层和房间。现在要和政府谈委托管理,这么多后人谁出来说话算数是个问题。最后,排行第13的儿子出面签订了委托管理权协议。 但其他兄弟马上就写信回来反对,“意见非常大”。当中有几个态度激烈的亲属就居住在马来西亚,他们声称“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事的更大麻烦在于,那一期的世遗评估组的部分专家就来自马来西亚,“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和棘手。”李日明说起当时的情景,仍流露出身处其境时的焦虑。 碉楼办紧急研究后,由李日明写信给这几位亲属,讲清政府的原则:“哪个亲属的房间同意政府托管,我们就打开哪个房间。你不愿意托管,你的房间就不打开。无论打开不打开,产权都属于方氏后人。” 这种做法,使得委托管理工作细致到了一栋碉楼的一个个房间。申遗就在解决这众多细节之后水到渠成。 明天的阳光 申遗成功后,开平市文物局将从开平市碉楼办手中接手碉楼和有关档案的管理工作。这是全国第一家县级文物局。它的任务是在世界遗产公约的框架下,对开平的碉楼和村落实行管理和保护。 “申遗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李日明认为。首先,“委托管理”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晰。比如,将来碉楼开发可能涉及的收益分享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约定。 据了解,目前开平碉楼的总体旅游规划还在制定之中,大部分华侨和侨眷暂时还没有提出收益分成的问题,个别的还寄钱回来协助政府维护修葺。 眼下,只有已开发成为旅游公园的“立园”产生了较多的旅游收益。可是,“‘立园’的门票以及旅游经营收入全部被用于园子的维修,”李日明介绍说,“现在的收入相对于维护的高成本支出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但随着申遗成功后碉楼旅游的发展和收益的增长,收益分配仍将是需要政府和业主们进一步协商解决的问题。 “我们和政府在委托管理的商谈过程中,议定将来旅游收入是四六分成。我还是代表亲人占四成。”7月20日,“加拿大村”六十多岁的关积卫老人告诉记者。 位于开平赤坎镇的“加拿大村”,全村人都先后移民去了加拿大,只剩下关积卫养着几条狗在独自看守空空的村庄和将近10座空置的碉楼。回村寻根的华侨们都把他当作“加拿大村”的“村长”。村里的碉楼也已委托政府管理,他作为碉楼业主的远房亲戚,受政府雇用看管碉楼,“工资一个月八百多元。” 可是,开平要修整一千多座碉楼,如果完全靠市政府独力承担,财政压力也比较大。 就此问题,李日明向文物局提出了不少建议。 “华侨先人当年可以汇钱回来修建这么漂亮的祖居,如今能不能也发动他们的后人出资来参与碉楼的维护呢?”李日明反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