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国企改革的渝富模式:世行关注中国样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13:25 中国财经报

  昂起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

  ——重庆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实践

  本报记者 朱安明 童加跃 邓勇

  题记

  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根本就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现在不少地方在追求发展的时候,只看重GDP的增速,经常把发展手段当作了发展目标,还多以牺牲群众利益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样的发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加快发展,也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支持发展、参与到发展中来。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

  买重庆企业

股票的股民们上月过得比较愉快,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重庆,震荡中的沪深股市上,重庆板块30支股票竟大多连日飘红,最高的单日竟有21支股票涨停,板块平均涨幅高达8.53%。

  区域板块有如此罕见的强势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共同的良好预期:城乡统筹发展将给重庆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加速工业化是富民兴渝的关键,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财政局长马千真说得透彻:重庆作为西部最大的老工业基地,要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工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支撑;同时,重庆是一个大农村包围的直辖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较长一段时期内重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举措。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6年,在大力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上,重庆市财政还投入258亿元支持和促进全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改造生产工艺、增强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并出台一系列财税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些钱花得太值了——在财政投入导向下,“十五”期间,重庆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达到40%,2006年更增至736亿元,是2000年的5.53倍,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6.8%提高到30%。

  直辖十年,重庆工业实现了五个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236亿元增加至2006年的845亿元;去年工业销售值4202亿元,是1996年的3.8倍;工业利润1996年是负9.1亿元,去年是15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8.75万元,是1996年的7倍;新产品产值去年为935.2亿元,是1996年的8.8倍。

  十年前,当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阔步走上改革发展的新舞台时,很多人曾担心,重庆经济原本就困难,再来几个穷哥们,这辆本就需要大修的卡车搞不好要熄火喽!

  而今人们投向重庆的目光中,更多的,是惊喜。

  国企改革的“渝富模式”:世行关注的中国样板

  2005年底,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称:“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如果成功,可能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样板。重庆市国资委下属的渝富公司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支持下,以人民币22亿元的折扣价购得了667家当地企业欠中国工商银行的107亿元债务。如果该公司能够成功地对这些企业实施财务方面的重组以及所有制转型,那么‘渝富模式’可能为中国东北很多破产国有企业的重组、关闭和转型提供借鉴。”

  “世行提到的只是渝富的第一笔业务,那也是国内金融界第一次大规模为处置不良国有资产提供‘搭桥贷款’。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他们,这条路我们走通了。”渝富公司董事长何智亚说这句话时,语气十分平和。

  作为全国首家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3月18日成立的渝富公司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家以重庆市财政局和国资委划转的部分国有股权为基础,注册资本十亿元的国企,首要任务就是解开国企巨额历史债务这个“死结”。

  当时,重庆国企仅欠工商银行的不良债务就有157亿元,涉及1160家企业。企业还不起,又没有能力与银行协商减债;银行渴望减少呆坏账,可即使打赢了官司也收不到钱,双方都陷入恶性循环。2004年4月底,经温家宝总理批准,渝富公司以缩水打折的方式从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债务和股权,再以略高的卖价由企业回购消债,一举为重庆企业减轻债务63亿元,其中,轻纺、化医、机电三大国有控股集团减债45亿元,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为企业的改制重组、融资发展扫除了障碍。而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的不良贷款率也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达到了东部地区的良好水平。

  所有的风险集中到了渝富头上,能行吗?催债当然是艰难的,何智亚说,通过行政、经济、司法手段三管齐下,截至去年底,按照已签订的处置协议,渝富公司已完成了95%的回收比例,整体测算,已无亏本之虞。

  投一子而满盘皆活。接下来,渝富公司又打包收购了市商业银行22.5亿元的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从绩差银行变成优质银行;从民营企业万贯公司手中回购了其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买来的27户国企债权资产包,妥善维护了国有企业的利益和稳定。

  “渝富可不是‘讨债公司’,它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重庆市财政局常务副局长刘伟强调,资金是财富之源,只有用活资金才能创造财富。国有企业该破的破不了,该搬的搬不走,该改的改不动,关键就是没钱,渝富公司担负起了政府无法承担的融资重担,通过资金周转,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

  据了解,1997年以来,重庆市财政累计安排国有企业破产周转金7亿元,而渝富公司仅在全国最大的企业整体破产案——重庆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破产中,提供的破产周转金就有约10亿元,初步解决了企业破产周期长、不稳定因素多、破产费用高等历史难题。

  按市政府净化主城区环境质量的规划,主城区大批企业必须进行环保搬迁或“退二进三”。渝富公司以市场价购买企业土地,先行支付给企业搬迁费用,帮助一批企业完成新工厂的再建,待工厂搬迁新址后再处置老厂区土地。曾因2004年那场“4·16”爆炸而震惊全国的天原化工厂就是这么获得“重生”的。渝富公司融资7亿多元收购了该厂400余亩土地,用这笔“救命钱”,工厂不仅实现了迁址重建,还实现了技术、设备的全面更新。

  资本市场上,渝富公司更是如鱼得水,妙招连出。三年来,渝富先后注资4亿元和3亿元,成功重组市商业银行和西南证券,使商业银行一举跃居全国同类银行领先水平,让三年前巨额亏损濒临崩盘的西南证券奇迹般地实现盈利。再加上投资10亿元组建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信用担保公司、参与组建全国性财险公司安诚保险、组建西部首家融资租赁试点企业银海租赁,渝富公司已成为中国汇金公司性质的地方金融控股企业。此外,他们还通过对重庆上市公司的战略性投资、控股,成功地对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造,先后让面临摘牌退市的重庆实业、重庆东源重新焕发了生机。

  年年背着几十亿元的贷款,四五个亿的利息,渝富公司靠什么支撑?“主要靠两块资产”,何智亚解释说,一是土地收储与拍卖,二是股权投资增值。截至2006年末,渝富公司通过资本金注入土地、工行不良债权处置企业抵债土地、债务重组置换土地、不良资产置换土地等方式,收购、储备土地2万余亩,“以地融资,借地生财”成了渝富公司的生存之道,也让卖地成了渝富的“第一位任务”,用何智亚的话说,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渝富卖地都是严格按照政府的土地使用计划,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收益全部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计划将其作为资本金注入渝富。三年来,仅有40余人的渝富公司,资产规模已由1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公司自身盈利也逐年增加。

  “渝富模式”的积极创新是重庆市政府有效推进国企改革的真实写照。直辖十年来,重庆经过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重组改制,先后关闭破产企业421户,80%的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市财政还从2003年就开始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每年承担经费基数2.3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国企减负和改制、破产工作。

  重庆对国企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是国企数量减少、质量提高的积极态势,国有资产已经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2006年,国有企业入库税金和基金收入上交财政总额达到294亿元,占全市529.5亿元财政收入的57%左右,成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主创新助重庆企业“雄起”

  即使是与巴南区道角镇上的企业相比,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红砖厂房也显得有些“落伍”。“我们挣的钱主要都用在技改上了,厂房虽说丑点,里头可都是宝贝。”在同样堪称简陋的办公室里,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廖绍华说得很是自豪。

  这自豪,他们当之无愧。作为国家“一五”重点项目,重庆机床厂是中国齿轮机床的开山鼻祖,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成套制齿机床生产基地和世界上滚齿机、数控剃齿机产销量最多的制造商,其高品质成套齿轮机床占全国总拥有量一半以上。

  “9年前,我们这家拥有5000多职工的老国企可是濒临绝境,有限的用户几乎都被老外抢走了,家门口的企业都不买我们的产品,工资发不出来,还被停水停电……”工学硕士出身的廖绍华告诉记者,不论是从企业生存还是从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上讲,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都成了企业的惟一选择。

  关键时刻,政府的支持帮了企业的大忙,在国家对数控机床产业增值税先征后返、地方财政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给予税收返还等政策扶持,以及政府为企业解决下岗分流等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公司自主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千方百计进行集成创新,不断创造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平均每年开发20余种新产品的骄人业绩,并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的独有核心制造技术、拥有行业惟一国家优质金奖的产品和数百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等成就而雄踞行业排头兵的地位。其中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推出,迫使同类进口机床价格直降30%-50%,一些产品还成功地打入了发达国家市场。

  廖绍华给记者算了笔账:近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装备、技术改造资金1亿元,到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公司去年实现盈利5000多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3万多元,比上世纪末增长了五六倍。“我们公司已成为行业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公司技术中心也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就是实打实的核心竞争力。”

  国徽上的齿轮代表工业,在重庆,这“齿轮”日益显得金光耀眼。据重庆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覃伟介绍,2001年到2006年,全市用于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总额达到7.06亿元,用于企业改造方面的投入共23.3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从4亿元猛增到41亿元,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全国第17位上升到第12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末游跃居全国第十,技术交易额连续7年列西部第一;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9.1%,财政补贴与新产品的财税贡献比达到1∶10.8!

  在注重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怎么把企业调动起来,让它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刘伟说,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物质条件,没有人力资源。在创新开始阶段,必须通过政府手段,搭建平台,通过项目打通产学研障碍,聚集创新资源,攻关关键技术。

  直辖以来,重庆市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搭建了让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兴奋的三大科技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结合优势学科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依托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累计建成5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近7亿元;资源共享平台,已整合市内62家单位、1220套、价值10.5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实现共享,涵盖生物医药、汽摩、道路交通等领域;成果转化平台,建起以重庆高交会为龙头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及5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基本覆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

  在政府这只手的引导下,重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一批面向未来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不断催生。

  信威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已经取得和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近100项,宽带无线接入系统MCWILL领先世界两三年。

  海扶超声聚焦刀已获得美国、日本、俄罗斯等7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国际专利申请覆盖20多个国家……

  自主创新带来百花齐放,在产业结构上,重庆也彻底告别了以汽车、摩托车产业为主,“一棵树上吊死”的局面,逐渐发展成为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高科技电子板块五大支柱产业交相辉映的新格局。

  环境友好不是包袱,是责任,更是品牌

  重庆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境内高山纵横,水气不易扩散,同时这里又是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烟气、污水的排放量较大,环境污染一度十分严重。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后,作为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三峡库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庆,该怎样守护好这片净水?

  对主城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是令市民拍手称快的力举。据介绍,工业企业搬迁计划自2004年启动以来,先后有49家企业实施了搬迁,其中包括重钢这样的大型国企。预计今年主城区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一些重污染企业将陆续搬出主城区。

  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的区县来说,这些搬来的企业可谓是天上掉下的“金元宝”,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市区有几家化工厂要搬到长寿区的重庆化工园区时,竟然遭到了拒绝,理由很简单:环保改造达不到园区的要求。

  “从2003年园区按照统一的规划开始建设以来,被我们拒绝的项目投资额已有20多个亿。”重庆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尤明刚博士说,“在三峡库区的上游建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化工园区,环保是第一要务。”

  据介绍,重庆化工园区从规划开始就严格遵循了环保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就实现了公用工程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源由企业预处理后通过专门的管道统一集中起来,由园区引进中环水务公司等专业企业统一净化或焚烧、填埋,实现完全达标排放,不会对园区内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园区还投巨资建起应急响应中心,对区内各企业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在第一时间消除或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

  而产业项目一体化的规划则确保园区严格按照构建天然气、石油、生物、氯碱等产业链的要求引进项目,为园区实现循环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尤明刚告诉记者,任何企业要进园区,都必须通过由环保总局组织院士、专家进行的规划环评,施工时也必须做到主体工程、生产装置和环保工程“三同时”,建成后必须通过环保验收才能投产。今年6月刚签约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投资约21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也是这么经过反复的环境认证才确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管委会的管理层几乎都是由化工行业科班出身或业内资深专家组成,内行当家使得园区在引进和管理企业时真正做到了心明眼亮,夯实了园区的环保门槛。

  “园区对环保抠得极细致,我不仅不反感,反而非常理解。”上市公司安徽华星化工重庆有限公司一期工程4.8亿元的投资规划刚刚通过环评审查,总经理杨福卫高兴得立刻打电话将喜讯传给总部。“说实话,有的园区给我们的条件比这里优惠得多,宽松得多,但我们还是投在了长寿,因为这里的规范管理让我们安心。环保达标是企业应尽的责任。我们生产的是高危化学品,一有事故,企业就完了,所以我们宁愿加大环保安全投入,买个长期保证,让我们能安心睡觉,踏踏实实地赚良心钱。”

  事实上,重庆化工园区的环保高门槛不仅没有把园区卡“黄”,反而卡出了名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连法国著名的苏伊士水务集团、法国电力公司都来投资几十亿元合作进行园区的水、电运作。长寿区发改委主任张明万很有信心地表示:“别看园区去年的工业总产值才6.2亿元,按目前的签约和建设情况,保守地估计,到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就能达到800亿元以上,2015年将超过1500亿元。”

  用心良苦的化工园区建设只是重庆市环保建设的亮点之一。重庆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处长廖建蓉提供的一组数据更让人信服:直辖10年来,重庆市投入农林水生态建设、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水环境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共计361亿元,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有效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截至2006年底,重庆市已建成50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32座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提高了43.8个百分点,达93.7%。退耕还林14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直辖初的20%上升到3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