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大都市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13:20 《法人》

  陈元每一次从上海回到温州,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个为他带来巨额财富的地方其实更像一个充满激情和喧闹的海边小镇。这并不说明陈元对熠熠生辉的上海摩天楼群有多么迷恋,只是温州所没有的那种国际化都市氛围常常让他抱憾不已。

  “是否要把公司总部搬到上海,我一直犹豫不决。”陈元年纪轻轻,却掌管着一家规模不小的高技术企业。缔造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全球性企业,是这个青年才俊朝思暮想的目标。正如他五年前选择温州是看中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一样,今天要是投入上海的怀抱一定是那里的国际都市气质让他魂不守舍。

  在温州,并不只有陈元才有这样的迟疑。事实上,2000年前把总部搬离温州的企业还寥寥无几,最近几年迁离的数量可谓与日俱增。

  “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信号。只有在温州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之后,总部经济才有可能,温州人经济才会成为真正意义的温州经济。”长期致力于城市发展研究的王子明博士表示,温州作为浙江省规划发展的三个现代化中心城市(另两个是杭州、宁波)之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产业资本实力来看,温州都有条件成为国际性都市—这将标志着温州第二次令人仰望的崛起,而此前的一次崛起仅仅是产生了那么多有钱人和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企业。

  王建满显然是看到了把温州从“瓯江时代”带向“东海时代”的伟大之处,这个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化进程可能令他本人都激动不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清晰地表达了深思熟虑的城市战略:“城市发展不仅要目标,而且要有抓手,要有发展主题,要有载体,要把原则具体化。”

  因此,毫不奇怪,王建满在几个月前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把城市化政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城市化是工业化、

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是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城市化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统筹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

  王子明博士认为,对于像温州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地区来说,过度发展小村镇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诸如一村一业的产业增长模式都已造成惊人的资源浪费。就占用土地资源而言,按照人均占有的建成区面积计算,我国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均占地是2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两倍,建制镇人均占地是后者的三倍多。温州一旦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将产生更为强大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

  王建满描绘的温州“东海时代”蓝图尽管多姿多彩,但他选择的路径—温州“增重”计划正如他推行的招商新政一样,再一次引起巨大争议:“这个轻工业发展极其成熟的城市,临时拐入临港重化工城市,是否舍近求远?是否出于GDP的政绩冲动?”

  一连串足以让温州人引以为荣的统计数字表明,温州生产了中国20%的鞋、80%的眼镜、60%的剃须刀和65%的锁,200多万人从事轻工业,形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锁都”等21个国家级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温州轻工业的多个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且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一位专家表示,轻工业是不是能够支撑起一个现代化的滨海大都市,值得怀疑。

  温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解释说,《温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的出台和实施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而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又缺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产值大、税收高的重化工业应该是一个慎重的选择。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调研之后也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温州目前的轻重比例不是最优,提高重石化工的比例是对温州经济结构的“强骨补钙”。截至2006年年底,温州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1:54.3:41.6调整为3.5:54.7:41.8。

  “温州的生产力布局如果与浙江省乃至中央的战略布局保持一致,就可能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贾文广表示,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资本的推动,政府还是要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对于一心迈向滨海大都市的温州来说,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基于温州不可一世的民间资本实力,贾文广甚至提出了成立温州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具体构想:政府出资51%控股公司,民营企业控股49%。这样一来,既加强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动力,也让丰厚的民间资本多了一种选择,从而积极参与大都市的公共建设。

  意味深长的是,因为多种新政而备受争议的王建满在此前关于民间资本的一个讲话,却赢得了最长的一次掌声:要把用活用好民间资金作为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切入点,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原则,放宽领域、降低门槛、加强服务,加快建立民间资金与发展生产的对接机制,使民间资金更自由的进入生产性、基础性、服务性领域,使温州成为市场准入最畅通、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方。

  (本文部分图片由胡春秀提供)

  第三次跨越

  改革开放近3O年,温州发展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初步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阶段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了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次跨越——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要求,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创业城市向创新城市跨越、平安城市向和谐城市跨越。

  王建满主政温州期间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工程”、“计划”

  一号工程:招商引资

  工业发展12345工程:3年时间,力争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拥有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30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

商标4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百项千亿工程”:就是计划五年内投入2000多亿元,建设10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139富民攻坚计划”:就是计划到2007年底,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招商引资成果

  截至2006年12月底,温州累计外商投资总额达663599万美元,较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56%;在执行“以民引外”的两年间,温州规模以上企业从3000多家发展到5200家;至2006年10月,温州市已经诞生“民外合璧”企业299家,全市民企和外企合资企业总数达到930家;2005年,温州合同外资8.9亿美元,同比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