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郑州户改:大门敞开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 10:02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州报道 本报记者 叶建国

  户籍改革愈深入,社会保障的压力愈大。

  户籍改革不仅是城乡间资源的重新整合,也涉及诸多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交通、劳动、教育等其他部门的配套改革应并行推进。如果与之配套的就业、失业救济、社会保险难以跟上,伴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城市病却接踵而至。

  争议在继续,改革也在继续。

  苗瑞红的市民梦一度遭遇尴尬。

  因郑州2003年推行的户籍改革,她由农民正式转为郑州市市民。每个月可以领取的低保费用,对她来说是"雪中送炭"。

  但去年6月份当地民政部门通知说,低保被取消了,理由是,苗瑞红是2003年由农民转为郑州市民的,不符合享受国家有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

  和苗瑞红一样,还有很多的市民正在体味着户籍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悲喜。

  2001年,郑州户籍改革破题,此后几年户籍新政不断,目标直指消除二元的户籍结构。这背后承载了这个1948年被撤县改市、1954年被确立为省会城市的大城市梦想。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龙同胜曾公开表示,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建立更人性化的城市低保机制和实施办法,让苗瑞红这样的困难家庭都能受益。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成本支出面临巨大挑战。

  户籍新政

  推进户籍改革的城市有很多,但郑州因其改革力度被媒体形容为中国户籍改革的"先行者"。

  破题始于2001年。

  当年11月1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办理郑州市户籍的七项新的政策,其要义基本可以被概括为"降低入户门槛、吸引高层次人才"。

  "新政"中从"亲属投靠、新生儿入户、购房入户、投资纳税入户、工作入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入户、成建制迁入户"7个方面作出了可以办理郑州市区户口的规定。突破颇多,包括将原来规定的"必须在有郑州户口的直系亲属家里方能挂靠户口"改为"非直系亲属"。

  和当时全国其他降低入户门槛的城市一样,几乎每家

房地产
开发商
都在广告中特意标注"买房即入户"的醒目字眼。2001年11月户口放开,到2003年7月,郑州市区新增人口105075人,其中亲属投靠达64542人。

  但郑州的户籍改革并未止步于此。

  2003年8月22日,郑州市政府[2003]19号文件颁布,规定从当日起,郑州将取消之前实行的"农业户口"、"暂住户口"、"小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统称为"郑州居民户口"。同时规定了更加宽泛的入户政策,其中包括"凡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统筹金的人员,可办理迁郑户口"。

  这样一来,就意味着郑州市的入户政策已经完全放开。一年以后,郑州市新增入户人口15万。

  2005年底,河南省再次推行新的户籍政策,规定"凡是有稳定住所,包括购房和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申请迁入户口,居住地派出所要为其办理入户手续,其配偶和子女也可一并迁入"。

  这项政策的发布后,在网络上曾经流传:在郑州租房就能能落户。

  郑州被舆论认为是户籍改革的样本。而这个样本,与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实及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城梦想

  郑州,京广和陇海铁路在此交汇,形成了中国铁路交通的天然枢纽。

  1948年10月22日,郑州市正式建立,当时的人口十几万,到上世纪80年代有50多万人,到上世纪90年代超过100万人。

  进入新世纪后,扩大城市规模,被寄以提升区域

竞争力的希望。

  2005年12月,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州被赋予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郑州市区人口规模争取超过400万;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万—600万。而在2001年,郑州市区的人口仅为200万。

  河南省社会科学人口学专家刘俊哲分析:"人口是衡量城市规模的最基本标志,所以,郑州城市规模增加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放开户籍制度。"

  在2001年11月推行的户籍新政中,其目的就被当地政府称为 "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郑州城市品位,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而伴随2003年底的那次户籍改革,"郑州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决定——建设郑东新区。"刘俊哲说。按照规划,要在5-10年间,建设一个"新郑州",在规定的时间内,郑东新区入住人口不得少于20万。

  "郑东新区的面积与郑州老城差不多,人从哪里来?只有从外地迁来。郑州户籍的再次放开与此有关系。"

  人口数量的膨胀并不足以代表城市规模的真正扩张,城市规模背后更多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户籍改革也被当作了带动招商引资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手段和载体。

  在2001年的郑州"户籍新政"中规定,"外地公民在郑州市市区购买房屋 ,建筑面积达56平方米以上的,其本人和直系亲属准予迁入2人;达90平方米以上的 可迁入3人;达120平方米以上的可迁入4人,达150平方米以上的可迁入5人"。

  投资也不例外。"连续经营3年以上,每年纳税 金额达到3万元以上的,或一年纳税达到10万元以上的,本人和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 属户口可迁入郑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按其实际投入外资额,每10万美元可迁入1人"。

  2004年以来,郑州普通住房价格上涨一直较快,三年来的年均涨幅达到12.5%。而首要原因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需求旺盛导致市场供不应求"。

  改革之后

  2004年8月20日,郑州市公安局规范户籍办理程序的通知,令"户籍新政"突然"叫停",理由是:人口的迅速增加致使城市交通拥挤,教育资源急剧紧张,社会保障部门压力增大,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数量增加,城市治安压力加大,人口增加后患病人员增加将给医疗行业带来压力等等。

  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户籍改革两年后,郑州公交IC卡的办理数量已达80万张,远远超出了预期的20万张。

  而教育资源也急剧紧张。2004年秋季开学,郑州市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入学高峰,同时出现的是严重的新生"爆棚"现象。自2000年至2004年,郑州市教育基本建设已完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已欠债7亿元,"透支"到了2008年。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1年户籍新政以后,郑州市区每年增长的人口也不超过15万,按照这样的速度,要完成国务院批准规划中到2010年人口达到500到600万的规模,缺口依然很大。

  2006年9月,郑州市恢复暂住证制度,意在规范外来流动人口。

  对此,有专家表示,"并不让人感觉出乎意料","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工业化水平,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后无法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与之配套的就业、失业救济、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建设也难以跟上,结果是城市化的甜头尚未尝到,城市病便会接踵而至"。

  根据郑州市有关部门提出的规划,对2010年以及2020年的郑州市区人口规模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但相关人士呼吁,在规划设计中,应有对有关城市容纳能力的进一步调查分析,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能否同期应对新增人口等。

  6月24日,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公布了新的<郑州市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决定自今年8月1日起,暂住证改名为居住证,外来人口来郑州暂住需要办理居住证。

  "不发居住证,我们就无法了解郑州市究竟有多少外来务工人员,影响了政府提供有关上学、住房以及就业等服务。"郑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张战军说。此外,公安部门强调,还打算出台一系列惠及暂住人口的政策,切实解决歧视暂住人口、侵害暂住人口合法权益的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5,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