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8日08:24

  保持稳健+适度灵活 预调微调+有效针对 中国货币政策并未转向 

  本报记者 王俊岭《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08日   第 02 版)   

  近期,各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十分关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称《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稳健基调不改变

  今年上半年,央行降准降息的频次明显降低。实际操作中,央行更加注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注重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性引领作用,为市场提供灵活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未来降准降息态度谨慎。《报告》提到,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而这些会促使投机者拿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因此,“中性适度”将成为未来货币金融环境的主要特征。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全球很多经济体都在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清醒地看到了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在,并坚持在稳健与适度灵活的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的是治本之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相当大的国家,稳健的做法是非常负责任的。

  “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需求侧的拉动,使市场获得动力。然而,当需求侧活力不足主要源于整体结构性扭曲等因素时,货币政策宽松不仅不能增加市场动力,反而会使短期刺激的边际效用下降,加剧结构扭曲。”万喆说,过度依赖货币宽松,容易迷失供给侧改革所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中国才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

  精准传导是关键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新的动能正在积聚,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也在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因此,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和空间。

  那么,货币政策如何服务好供给侧改革呢?《报告》将目光聚焦在政策的“精准传导”上。例如,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方面,未来要继续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的作用,做好“三农”、小微、创业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对过剩产能和科技、文化、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对待。同时,央行还十分重视金融市场完善和金融机构改革,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之更好发挥金融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资金‘无处可去’和‘融资难’并存,就是因为传导机制不畅的缘故。现在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与金融机制改革方面齐下功夫,并且注重与财政等多种政策的有机结合,就是为了避免落入‘货币流动性陷阱’。这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自身也在进行着一场供给侧改革。”万喆说。

  服务改革谋长远

  金融资源精准配置,深化改革着眼长远。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资源配置的枢纽,应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作用。为此,要注重发挥金融的作用,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经验就可看出,结构性改革的阻力在任何国家都很大。因此,货币政策在此时非常需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才能保持市场的稳定性。而要将服务市场与引导市场相结合,就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越俎代庖。”万喆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这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出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弹性空间,有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事实上,在这种政策理念之下,人们有理由看好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来自美国尼尔森公司的信息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趋于稳定,消费者正在积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向好趋势有望得以延续。稍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亦指出,尽管经济转型和改革带来诸多挑战,但中国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是光明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是不是垄断关键要看法律规定

只要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不准进入,一家公司不管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最终总会有新的进入者。如,阿里在做电商,但不仅阿里一家,京东也在做,其他的一些专业类电商网站如一号店也在发展。

股指期货松绑或将利好股市

至于对于股指期货松绑的必要性,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市场投资者结构改善都有重要作用,对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也有着不可缺失作用,所以下一步对股指期货的松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中国想发展企业家就不能总套利

过去30多年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靠套利来赚钱,中国的经济也是靠企业家的套利发展的。人类从古到今都有这个精神的。所以中国下一步的关键是企业家能不能从套利行为转向真正的创新。

把去库存希望放农民身上不现实

房地产商其实都急于将房地产降价卖出,如果现在中央政府允许降价,那么降价就有可能实现。把希望过多的寄托到进城的农民身上是不现实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强的购买力购买多余的住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