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3日07:06 中国青年报

  中国是否依然是受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答案是肯定的。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信息,2015年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再创新高。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

  但是,根据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华商会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这片外资投资热土上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而外商企业作为这片热土上的“登陆者”,依然期盼着一些“桎梏”能够被解除——这些变化与诉求,既构成中国吸引外资的挑战,也为外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新课题。

  外资企业呼吁开放更多市场准入

  继今年1月中国美国商会发布《2016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后,6月初,中国欧盟商会又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6》,紧接着,中国日本商会于6月20日发布了《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6年白皮书》。

  美国、欧盟、日本的在华商会,由各国(经济体)在华的外资企业组成。每年例行发布的上述报告,目的在于分析各国(经济体)在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预期,并表达对于中国政府政策制定的期望。

  与中国总体引资额再创新高的“热”形成对比的是,美、日、欧企业的在华投资和经营整体上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有以下一些数据:2015年,日本对华投资额度为32亿美元,同比减少25.9%,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准备在今后一两年内扩大在华业务的日本企业从2011年的66.8%下降到38.1%。2016年,准备在华扩大运营规模的欧洲企业的比例为47%,比2015年下降了9%,比2013年下降了39%。77%的美国在华企业感觉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七成在华经营10年以上的欧洲企业认为,他们不如10年前受欢迎。

  让这些外资企业扩大在华业务时有所犹豫的首要因素在于中国经济放缓。此外,这几份报告均指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面临的挑战还在于:中国对于外资企业的执法和监管规定的“模糊性”“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在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壁垒,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外资企业的主要关切点之一。

  欧盟商会发布的报告甚至颇为悲观地认为,“中国政府曾经承诺为外资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具竞争性的市场,截至目前并未兑现。”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一些数据来支持“各项改革开放措施初见成效”这一结论。比如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0家,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一半。不过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目前只有15%的欧洲企业进入了自贸区。这份报告认为,对于欧洲企业而言,“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准入”才是“更为明确积极的信号”。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了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所谓的负面清单就是指以清单形式公开划定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范围。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陈凤英认为,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处于中国全面开放的初级阶段,“许多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建好,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陈凤英认为,目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负面清单正在交换过程中,如若中美之间的负面清单谈妥,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在华外资企业的负面清单提供一个模板。

  欧洲企业期待中欧之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能够早出成果,它们认为,这一协定将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将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拓展在华业务提供所需的确定性。

  加工贸易转移东南亚趋势强化

  日本商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强化。以纺织业为例,只有19.2%的日资纺织企业有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田端祥久表示,根据日本国内进口的统计数据来看,在纺织品市场,中国制造的占比在下降,而产自越南的商品正在增加。田端祥久还表示,随着今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的落实,“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肯定会受到影响。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会加快”。

  对此,陈凤英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环境和土地成本的上升,“有一部分加工贸易肯定是要转出去的”,这一过程将给中国的就业情况带来压力。“转出去有两条路径,一是转向东南亚,二是转向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她说,“而目前中国的挑战就在于,要想办法把加工贸易更多地引向中西部地区。”

  陈凤英指出,一些外资企业之所以更愿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而不愿意往中国内地去,原因在于“国内的统一市场还未建立起来”。这其中“物流”成本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一批货物从甘肃运到广州,还不如直接从东南亚进口到广东的成本低”。

   “中国制造”最终还得靠自己

  目前,外界更为瞩目中国资本走向海外这一新趋势。据路透社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已达到1116亿美元,已超过去年的全年水平(1115亿美元)。

  近期主要有:中国化工斥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厂商先正达(Syngenta);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中联重科竞标收购美国起重机和建筑机械生产商特雷克斯;海航集团意向收购技术分销商英格拉姆微;美的集团欲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然而,欧盟企业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似乎心存疑虑。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说:“库卡是德国工业4.0皇冠上的明珠。如果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靠的是一大批购买清单的话,将是令人遗憾的。”

  对此,陈凤英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向中高端进军的过程中,在海外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品牌、研发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这是一个必经阶段,韩国、日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陈凤英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利于在技术和管理领域提升自身水平,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但是“‘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不在于并购。换句话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此外,海外并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日本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加快自身创新、自主研发才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路径。

  外资企业在华面临本土企业挑战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市场依然是外资眼中不能放弃的市场。

  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绝大部分欧洲企业表示,如能消除市场准入壁垒,他们愿意增加在华投资。美国商会的报告则指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仍位居企业投资目的地前列,有60%的企业仍将中国列为投资目的地前三位,有近25%的企业认为中国是其投资首选。

  外资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也进入“新常态”。陈凤英指出,外资企业未来依然拥有其优势,但其优势也正日益面临着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和挑战。“中国市场的选择越来越丰富。这正是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轮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不同之处。”陈凤英说。

  本报北京6月22日电

  美企回流本土 但中国仍是美企投资热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驻美国记者 刘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23日 06 版)

  早在2014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一次会议上鼓励美国企业继续将海外业务回流至国内。奥巴马当时对主要跨国公司高管表示,美国在劳动力、能源成本、技术创新方面仍然拥有巨大优势,投资环境也将继续改善。视觉中国供图

  美国经济界近期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一些外迁的企业开始回流本土,包括部分在中国的美国公司。专家分析称,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推动、奥巴马政府的笼络和支持,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对中国而言,美企回流本身并未撼动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仍是美企的投资热土。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感到自豪的政绩中,他特别看重私营部门连续75个月、累计增加1450万个就业机会这一数据。6月20日,奥巴马在其任内举办的最后一届“SelectUSA”(“选择美国”)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私营部门连续75个月增加工作岗位的记录。

  新增加的这些工作岗位,相当一部分正是由回流本土的美国企业创造的。据支持制造业回归的美国非营利机构“回流倡议”今年4月的统计结果,自2010年2月以来,回流企业和外国投资共在美国国内创造了24.9万个新工作机会,仅2015年就达6.7万个。2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首次实现了国内新增岗位的净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回流美国企业中,60%是从中国回流的。在6月20日那次演讲中,奥巴马在谈到招商引资和创造就业岗位时特别强调,美国需要注意全球化中的竞争对手,一般认为,他实际上是不点名地在说中国。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事务所,近期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排名第一,美国位居第二;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被美国超过。

  “回流倡议”创始人哈里·莫泽称,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和工资水平上升,“美国制造”开始变得有吸引力。莫泽表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曾激励美国公司纷纷在华设厂;但现在,由于中国工人工资上涨,再加上昂贵的国际运输成本,外包生产的成本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因为人力方面的支出基本保持稳定、能源成本一再降低,美国开始变得比以往更有竞争力。早在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曾发布了一份名为《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的报告,那份报告指出,危机之后,美国正在向“低成本生产制造国家”转变,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将逐步回流。

  今年4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再次发布研究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变化的原因。报告认为,在不计算交通成本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在工资和能源等成本上的差距,已从10年前的14%缩小至现在的不足5%。当前,苹果、福特、沃尔玛等一些知名美国企业,已将部分生产制造业务迁回美国本土。2013年,沃尔玛宣布了他们的“美国制造”计划,称将在2023年前采购250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产品。“回流倡议”创始人莫泽称,“美国制造”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有利于向本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经济成本方面的原因之外,美国企业的回流也有政治上的因素。

  奥巴马政府正在进一步加大支持和笼络的力度。在“选择美国”投资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奥巴马宣布,联邦政府将提供700万美元的配套补助支持洛杉矶“制造中心”,以进一步增加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帮助美国企业回流本土,增加就业机会。洛杉矶的“制造中心”只是白宫计划设立的15个类似中心的第九个。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的结构性调整期。有分析称,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美国企业走向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国家的步子,也可能进一步加大。

  但是,这并未撼动一些专家和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克鲁伯认为,过去30年来,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应主要来自从这些已经就位的资产中提炼出效率,这种转型发生些“颠簸”也属正常。

  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最新报告称,中国仍将持续创造新的投资机会。报告认为,2006年,制造业占中国GDP的47.4%,服务业占比则为41.9%。到2015年,制造业的占比下降至40.5%,服务业占比则增长至50.5%。当经济从低工资的制造业转型到收入更高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城市家庭收入年增长率为13%。可以预期,服务业将会为中国持续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尽管情况有所变化,但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仍是美国企业的“投资热土”。6月21日,在中国驻美使馆与美国中国总商会共同举办的“2016投资美国”招待会上,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吴玺介绍说,中美经贸合作正由“贸易为主”向“贸易投资并重”转变,双向投资是新的重要增长点。2015年,中美双向投资存量创出1500亿美元的新高。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更多中国企业“选择美国”,也欢迎更多美国企业“选择中国”。中美这两块投资热土,将为两国企业提供充分的“双向选择”机遇。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英国退欧公投不过是一出闹剧

英国退欧公投最终的结果是英国留在欧盟,因为英国统治集团会有大量的方法来绕开规则,造成投票结果正式或实质上利于英国留在欧盟。

利率市场化不能一放了之

中国金融体系仍由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在国有机构占主导的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是前所未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众多而且多元化的参与者群体都将促进价格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最好离那些吹牛逼的分析师远点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分析师的祖师爷,诸葛亮正在杀死A股。各种赤裸裸的诱惑面前,分析师人人都想当诸葛亮,削尖脑袋都要炮制各种概念,信誉、操守都成了抹布,长此以往,A股独立信誉何存?

万科华润股权之争不如共谋发展

发生在万科与华润、宝能系之间的这嘲股权之争”,完全得不偿失,其结果可能是“三败俱伤”。与其过于纠结于谁做第一大股东,倒不如三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合作事宜,一起共谋发展大计,而不是相互设防,谁“吃”掉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