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穆迪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今天(3月31日),标普也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但确认并保持了AA-的评级。在同一时候,标普也将中国香港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1个月内,国际最知名的两大评级机构一起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在2010年的欧债危机当中,国际评级机构巨大的破坏作用仍历历在目,我们需要为此而恐慌吗?看完这6个理由,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展望下调≠评级下调

  信用评级是评级机构对主体债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主体偿还债务的能力。评级越高,则主体违约的风险就越小。信用评级既可用以企业,也可用于主权国家,是投资者投资各种形式的债权(比如债券)极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信用评级高的企业,拥有更好的融资条件,融资利率通常也比评级低的企业要低。

  信用评级展望是对受评主体在未来18个月内信用状况变化趋势发表意见,主体评级展望一般分为4类:正面、负面、稳定和待定。简单来说,评级展望是对信用评级的补充,提示市场该主体的信用评级可能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虽然信用评级展望极为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评级本身。无论是标普还是穆迪,只是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但仍维持了中国的信用评级。此外,穆迪Aa3的评级,以及标普AA-的评级,在各自的评级系统中都属于较高的信用评级(都是第二高的大类等级)。

  标普等级分类(由高到低):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和D级。“AA”级至“CCC”级可加上加号(+)和减号(-),表示评级在各主要评级分类中的相对强度。

  穆迪分类(由高到低):Aaa级,Aa级(Aa1,Aa2,Aa3),A级(A1,A2,A3),Baa级(Baa1,Baa2,Baa3),Ba级(Ba1,Ba2,Ba2),B级(B1,B2,B3),Caa级(Caa1,Caa2,Caa3),Ca级,C级。

  评级机构≠绝对权威

  穆迪和标普都是横行国际金融市场数十年的评级机构,对评级主体甚至有生杀予夺的重大影响力。但这样的影响力,却并不能一定被正确使用。实际上,评级机构不但没有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不对称的情况,反倒在很多情况下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推升泡沫或者加剧恐慌。这些不光彩的影响,在欧债危机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在这之前,标普和穆迪都没有做到“先知先觉”,两者甚至无一例外地给予了美国国际公司(AIG)及其衍生次贷产品“AAA”的最高评级。而更早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也是无动于衷。

  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希腊,始作俑者正是国际评级机构——自2009年12月起,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都是美国企业)接连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致使希腊国债收益率不断飙涨,最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随后,三大评级机构又轮番下调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这些落井下石之举,受到欧盟各国政府的口诛笔伐,欧洲甚至一度打算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

  此外,评级机构盈利的一部分是通过向被评级主体收费实现的——你给我钱,我会给你一个不好的评级?

  对于评级机构的态度,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本月20日的表态最具参考价值:“希腊危机的时候,希腊评级都比我们高。我们不care他的评级。至于和评级机构沟通,不用给他们拜码头。”

  本月初,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代表国家发声的新华社曾连续两天发表文章驳斥。

  第一次态度还比较温和:穆迪啊,你们的眼光有问题。

  第二次就严重得多了:穆迪,你们的信用和操守都有问题!

  展望下调≠市场看衰

  中国的主权信用等级仍维持稳定,加上评级机构本身的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所以穆迪和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展望并未给市场带来什么冲击。

  3月2日,穆迪先下调展望,但我们看看这些天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3月2日以来,人民对美元汇率累计从6.5466升值到6.4681的水平,升值幅度高达785个基点(或升值1.2%)——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并没有引发境外投资者抛售人民币,这最能表明市场对人民币以及中国继续看好的态度。

  每经小编也留意到,在今天下午标普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后,离岸人民币不贬反升:

  此外,穆迪下调评级展望后,境外的中国主权债务收益率也没有太大波动,境内的上证指数甚至走出了一波11.75%的大涨。

  4“三难困境“≠无解困境

  穆迪在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后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推进改革、市场稳定的政策“三难困境”局面。这样的困境真的就无法克服?

  对此,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认为,三难困境并不代表无法克服的困境:首先,从经济增长的视角看,经济稳定增长可以为推进改革和市场稳定奠定基础;其次,从推进改革的视角看,推进改革可以为经济增长催生持续动力,有利于保障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第三,从市场稳定的视角看,市场稳定可以为经济增长和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债务问题≠债务危机

  中国整个经济的杠杆率比较偏高——这是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承认的客观事实,但分解开来理解,中国的债务问题并不严重,也有足够的手段加以化解。

  首先,我国政府的负债率约为4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高达247%,美国也超过100%);2016年政府将提高赤字率至3%,考虑到我国政府负债率和财政赤字率,适当提高赤字率仍然安全可行。

  其次,对于外界担心的地方政府债务,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预计,地方政府债务仍将低于100%的风险警戒线水平,风险总体可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地方政府债务将在市场化运行的轨道上逐步消化。

  再次,对于企业部门债务偏高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将用市场化办法推动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除了债转股,中国还将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一批过剩产能;同时不断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

  投资增长≠完全依赖投资

  上述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介绍称,目前我国资本形成率在40%以上,比发达国家相对较高,这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的,仍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但在长期内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依赖投资。2013年至2015年,我国资本形成率分别为46.5%、45.9%和43.8%,呈现下降走势。同时,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6.4%,较上年提高了约16个百分点。

  还需注意到,我国的投资结构已不断优化,薄弱环节得以补充,新型的PPP模式将大幅提高投资的效率;加上供给侧改革,“双创”带来的创业热潮,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投资的重要性整体上将越来越低。

  结语:主权信用评级涉及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具体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外汇储备等“硬指标”,还需要考虑政府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如政府效率、法治建设等,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巨大努力和卓越的成效。有了这么多积极的进步,对于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行为,我们无须恐慌。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