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空账1.3万亿:养老的钱怎么没了

2014年10月10日 06:55  长江商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我们也要关心养老的钱怎么没了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 廖保平

  十一长假前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社会保障中心教授杨燕绥发布了一份《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这份报告明确指出,由于老龄人口存在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报告提到,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统计口径是,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10月9日,《华夏时报》对此作进一步采访报道,发现中国或是世界上“变老”速度最快的国家。而在目前的养老金政策下,养老金无论是体外输血还是自身造血功能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银发贫困”问题。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人活着,钱没了。”

  “人活着,钱没了”,是肯定的。有专家说,在当前制度下,如果一个人缴费30年,假定其工资增长为8%,按照全额工资缴费,那么30年后,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35.4%。这么低的替代率根本无法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能不能达到政策所说的“保基本”,可想而知。

  目前的养老体系不仅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还有不公平、低效率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我们既关心“人活着,钱没了”,也应关心“钱怎么没了”。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账结合,即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前者体现公平,后者体现效率。可是无论是统筹还是个人账户,都缺乏透明,企业缴纳的20%养老金纳入社会统筹,每年是个天文数字,可是这钱去哪了?怎么用?公民和企业没有知情权。看看上海惊人的社保案,就可以知道不公开、不透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风险。哪怕就是财政税收,每年两会都还有一次预算审议,这养命的社保钱岂能如一笔糊涂账?

  如果说统筹相对难于公开,那么个人缴纳工资的8%的账户总可以做到公开透明吧?也没有。政府没有承担转制成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伊始就将本应用于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养老金,形成规模庞大的“空账”。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当前空账规模约有1.3万亿元。即使公开个人账户,账户上也没有钱,即使有少量的钱,也只是按最低的利率计息(按银行一年期利息),因为计息越高,制度的负债就越大,如此,那就还不如公开。

  这就难怪社会上存在大量退保和不续保的人,因为他们无法从目前的养老制度中看到未来的希望;不能知晓、无法掌控的个人账户对他们来说心里没底,更何况,因为收入微薄,解近忧要甚于远虑。

  国家在转制过程中的欠账不能一拖在拖了,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积重难返。当务之急,可否考虑尽快分离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通过国家注入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并让个人对个人账户有知情权乃至决策权,个人可以决定个人账户的投资,由专业机构具体操作,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既不公开,又十分低效。

  也许,做好个人账户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养老的根本问题,但因其公开透明,会增加人们对养老制度的信心。

文章关键词: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空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最高法约束人肉搜索曝光个人隐私
  • 体育韦世豪两球国青胜日本 郑智因伤缺战泰国
  • 娱乐好莱坞女星裸照遭贩卖 最低350美元百张
  • 财经落马官员家属怒斥山西煤老板送钱:没良心
  • 科技苹果蓝宝石商曝致大批中国企业受骗
  • 博客潘绥铭:21世纪中国人性生活情况调查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教育部划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红七条”
  • 杨红旭:首套房贷利率能打几折?
  • 刘光宇:北京高房价或止于雾霾
  • 徐斌:用股市泡沫来对冲地产泡沫
  • 叶檀:不能剥夺公积金缴纳者的产权
  • 陈绍霞:A股市场重回庄股时代
  • 慕容小散:A股红的不光是十月而已
  • 杨红旭:房贷为何突然大放水?
  • 朱大鸣:楼市可能出现惊天大逆转
  • 易宪容:房贷新政能难引诱投资者入市
  • 叶檀:美元指数大涨敲打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