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网站9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反垄断运动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排外”》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的反垄断机构最近几个月特别活跃,对包括微软[微博]、埃森哲和奔驰在内的跨国公司进行了曝光度很高的“突袭”。
随着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正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强烈信号,其他外国公司也因违反反垄断法规而被处以罚款,不少公司仍在接受调查。尽管李克强总理向9月9日参加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商界领袖们保证中国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但欧洲和美国的商会坚称其会员正受到不公正对待。
国际媒体对最近案件的关注肯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外国公司正受到中国当局的严密审查。不过,情况未必是这样。
最近被报道的调查活动包括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商、汽车零部件和轿车制造商、眼镜和隐形眼镜品牌被控价格操纵,而针对微软、高通[微博]和利乐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调查也在进行中。早前,国家发改委收到美国交互数字公司的整改承诺,这家无线技术公司承诺改变自己在中国的定价机制。
至少在汽车行业,在华运营的基本规则决定了当局无法只针对外资机构。根据相关法规,要在中国境内运营,外国汽车制造商须与一家国内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因此,对一家外国汽车公司展开调查也要调查其国内合作伙伴。对汽车部门展开的调查也赢得了欧洲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持,它们和中国监管机构一样,认为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提高零部件和售后服务价格。
说到技术公司,最近的报道表明,对微软的调查和对其办公室的突袭侧重于该公司将其网络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与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情况。过去,微软也曾面临美国和欧洲当局同一性质的调查。尽管这些调查早已尘埃落定,但中国现在瞄准微软或许与它是外国公司毫无关系,更多是与微软庞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吸引了全世界反垄断机构的注意力有关。
中国当局正在调查全球反垄断机构调查过的行业这一事实,将反驳他们不公正地审查外国公司的说法。
文章称,中国监管机构历来倾向于密切关注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部门。例如,2008年中国的反垄断法出台后,首批调查对象之一就是方便面制造商组成卡特尔一事。早期的另一裁决是,当局认定联合利华提前宣布涨价意图引发了家庭用品抢购潮。
最近的调查符合这一主题。当局的最新目标——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商、汽车行业、眼镜和隐形眼镜生产商——都是关系到普通人的消费品行业。
因此,中国针对的是消费品生产商而非专门针对外国公司的可能性更高。任何调查汽车或技术部门相关业务的活动都必定会把外国制造商牵扯进来,因为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的份额仍比较有限。
处罚外国公司还有助于政府树立积极执法、确保消费者获益的形象。
消费部门涵盖许多行业,很难预测哪些尤其容易受反垄断执法影响。此外,中国的许多部门仍处于依法垄断或受价格监控的国有企业的支配下。
文章认为,避开中国反垄断机构的关注的最佳办法是,确保合规政策包含消减中方特有顾虑的管控措施,避免进行可能会被中国监管机构视为反竞争的活动。总的来说,在华运营的公司应定期审查反垄断政策,培训雇员掌握这些政策,开展审计确保合规。总部推行的政策要严加遵守,这一点尤其重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