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大校长驳斥崔永元转基因有害论:站不住脚

2014年06月14日 21:1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柯炳生。(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 摄)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柯炳生。(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 摄)

  新浪财经讯 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校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柯炳生表示,崔永元的片子你们也可能看到了,那里控诉了那么多转基因的危害、癌症等等,我就问,美国消费者为什么不拿起法律武器去控诉、去起诉这些企业,在麦当劳[微博]里面一杯热咖啡烫伤了都能获得高额赔偿,美国的新闻记者去哪里了,这么好的机会打官司他为什么没有打呢,美国的媒体干什么去了,实际讲这绝对不是主流,所以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是文字实录:

  柯炳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代表学校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我们这个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由我们的经管学院、MBA中心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这样一个活动能够聚集这么多相关产业著名的专家、学者、业界的精英,在这里进行交流,我想对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MBA的教育培训和相关工作都是非常难得的交流和促进的机会。刚才付主任讲到了,本人是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但是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全职的校长,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经济政策研究,偶尔看一看有关数据材料,想一想若干重大问题,农业经济和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我的业余爱好了。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有关农业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情况,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我们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同志待会儿来给我们演讲,他会做一个非常权威的、很全面的、很有高度的报告,这方面我就不说了。

  我想从结合我现在的工作角度说一说我国农业的挑战和应对问题。农业问题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直接地涉及到和关心我们农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连续发了十一个号文件,我们的农业,尤其是粮食,连续十年增产。给大家的感觉,给媒体的感觉,给普通公众的感觉,一片太平盛世,平安无事。除了偶尔有一点姜、葱价格上涨之外,有点小的波动之外,其他的没有大的波动。实际真实的情况,我们在座的一些专家可能比较清楚,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这种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在座的很多专家是清楚的,一般社会公众并不清楚。

  挑战的存在就要应对,就要提早做好措施。从国家政策,从政府这个角度和部门的角度来说,是要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未雨绸缪,做好对策。但是对企业界、业界来说,其实所有的危机都是商机。如果我们像欧美国家一样的话,农业已经发展得相当好了,商机就没有那么多。正因为是有危机的存在,所以对我们企业,包括我们农业大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既是责任,也是机遇。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很好,就是因为农业挑战很大,机遇也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多。

  挑战在什么地方?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一句话,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高的农业劳动力价格,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投入方面越来越少,对产出方面要求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国连续十年粮食大丰收,但是我们连续十年农产品和食品是净进口,去年的农产品、食品的进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逆差达到510亿美元,如果按照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的口径和WTO的口径,逆差更大。所有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糖全面进口,大量的进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豆进口6338万吨,占全球出口60%以上。粮食全面进口,达到1400多万吨,小麦400多万吨,玉米300多万吨,大米200多万吨,尤其是大米和玉米,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净出口态势。食用油进口了1000多万吨,棉花进口了450万吨。有些同志对这些数字可能没有太多概念,以大豆为例,如果我们不进口,有人说我们要振兴我们的民族大豆产业,说法很好,没法实现。为什么?我们没有土地,6338万吨的大豆,如果不进口,用国内的土地生产,我们额外需要5亿多亩的土地面积,我们上哪找5亿亩土地,找不到,所以只能依赖进口。

  土地面积逐年下降,每年大概减少耕地面积五、六百万亩,这还是官方统计数,那些瞒报的、偷偷的、地方政府以各种名目转变成为非农用途的,肯定也是有的,道理很简单,地方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这意味着土地出让金收入,意味着就业、GDP和财政收入。我们号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要把这个政策实行得好一点,只能是减少耕地下降的速度,耕地减少的这个趋势没法扭转。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年国家出台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拿出了70亿来专项整治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解决节水问题。我不久前与农大的教授们一起到地下水超采的中心区衡水市,进行了现场考察。这也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这个地方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快的。我在现场考察了一下,有一口井,几天前还在用,现在已经枯干了,电动井自动抽水,一个晚上抽出来的都是沙子,喷的到处都是。每年相当数量的井,现在都没法用了,地下水逐年下降,现在很多地下水都是来自400米以下的,都是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基本上相当于矿产资源了。

  京津冀三省,每年生产的小麦大概1400万吨,这个地方生产的小麦,每生产一公斤的小麦需要1吨的水,1400万吨小麦需要140亿立方的水,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们整个南水北调全部的水量。所以现在华北地区的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业的问题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来总有一天这个地方是无水可灌,无水可采。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农业的发展,而是这个地方的人怎么生活。这个问题实际上十几年、二十年前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从来没有很认真地考虑,没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措施。怎么办呢?耗水最多的是小麦,现在千方百计的想把原来的灌水次数减少,或者干脆停止小麦种植,把现在小麦种植改为其他作物的种植,等等。这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经济和政策问题。

  我们记得莱特·布朗当年说谁来养活中国的时候,开始讲的是土地,后来就是水了,这个问题当时大家还不信,现在是越来越信了,华北地区仅仅是一个方面,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水的问题都很突出。

  除了水的问题还有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宏观统计我没有,我这儿只有我们农大的数据,农大有1400多个农民工,我当校长六年多以来,不同工种不一样,最少的、最低已经增长了70%以上,高一点已经超过了100%。这就是劳动力成本。并且劳动力成本跟化肥、农药还不一样,只能升不能降,是刚性的,这是很严峻的挑战。所以很多地方农民为了省工钱,很多地方两季改一季,原来南方很多地方冬天种油菜,现在不种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是要求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用更少的劳动力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像小麦跨地区收割,主要的耕种收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有很多商机,包括种植业,包括园艺业,包括养殖业等等,都面临这样一个机遇。如果谁能抓住这个机遇的话,谁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我大概十年前到新疆去,一个兵团农场,一百多台全新的进口棉花收割机,每年只用一周,其余的时间放在一个大院子里,整整齐齐的。当时看着觉得超前,现在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人工摘棉花,当时是每公斤5毛钱,现在已经两元钱了。机械化必不可免。

  我校的老师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机器嫁接,把黄瓜苗嫁接在南瓜苗上,长的更好,手工的嫁接一个一个很慢,我们的老师研发出来了机械嫁接,效率非常高。还有锄草机,当然还是实验的阶段,自动的能够把草都铲掉,最主要就是通过光电技术能识别什么是苗,例如玉米苗,排除法,只要识别玉米苗,其他的统统铲掉。

  应对农业挑战,除了要做好节水和节工方面之外,第三个方面,其实很重要的就是生物技术。对于生物技术现在充满了误解,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样理解。前天我接待了一个教育部的访问团,一个100多人的培训班,都是全国高校的干部,我讲了半天大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等等,然后有互动环节,人家不问我教育问题,问了一个转基因问题,大家热烈鼓掌让我回答。转基因问题,我是外行,那些具体的科学道理我也说不很准确,但是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这个问题是回避不开的。只要讲农业科技,你就得讲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不谈大概没有办法,没法回避。我们学校其实有很多个专业,除了生物专业之外其他很多专业,都涉及到生物技术问题,包括动物、植物。转基因技术不仅仅是转入,还涉及到转出,把有害基因消除掉。比方说疯牛病,我们的科学家发现了把某个基因消除就不得疯牛病。还有抑制生长的基因,我们把这个基因消除之后,同样的羊、同样的牛、同样的猪长的就更好。

  还有的是也不转入,也不消除,而是去测定基因。东北水稻有稻瘟病,我们有一个专家,发现有一种基因可以抗稻瘟病,只要水稻种子中含有这个基因,你就不用喷洒农药。开始在东北农场试验,人家不信,后来试验了几年,信了。后来,农场场长请我吃饭,并且到处宣传,说真的是管用。

  当然最多的还是转入的基因。今年全国政协开会,农业和经济联组座谈,国务院领导参加,找了几个重点发言人,我是其中农业方面的代表,讲农业科技问题。我一想转基因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我说这个问题,我是外行,现在问题是什么问题?转基因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内行专家,生物科学家能够说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讲的道理,老百姓听不明白,政府官员也听不太明白。所以老百姓相信记者,但是记者相信谣言——当然是有些记者。包括最近我刚刚接到一个朋友的微信,还在转发两年前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说法国科学家发现的,小白鼠吃了转基因的玉米出了什么问题等等,这已经被证明是谣言了,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已经被国外科学家否定了。老百姓相信政府,政府应该相信谁,这是问题。

  其实科学家做的科普很多,有书、有视频、也有文章,但是没有办法,老百姓不愿意相信。包括《读者》杂志,去年发了篇没有出处的小文章,说小西红柿、彩椒等我们传统没有的产品,通通都是转基因,完全是信口开河。转基因问题的误解太多了,弄的我这个农大校长到哪里开会,包括政协会、大学校长书记会,他们总是问我转基因问题。我没有办法回避。后来我总结了五句话。有一次做央视节目的时候,杨禹问我,我说了五句话,没有想到他写到微博上了,总体正确,当然是凭印象记忆,个别地方不够完整准确。我在政协内部会议上讲了,借这个机会,我把这五句话再说说。

  第一句话,转基因这件事非常重要。如果不重要,那你随便去炒作,不用管。我们国家来说,怎么样应对资源减少等各种挑战、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包括黄金大米,完全误报;胡萝卜素,转进去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媒体报道有很大的问题)、保护环境等等,都很重要。要不重要就不折腾了,太重要了,不展开说了。

  第二句话,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叫转基因产品,这个产品安全性如何?不能一概而论。这有点像蘑菇,你说蘑菇能吃不能吃,蘑菇也能吃,但是蘑菇也有吃死人的。要看转什么基因。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要严格监管。

  第三句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问题。转基因食品,相当于超市里的蘑菇。什么叫转基因食品?是经过科学家们验证的、安全的,经过政府部门严格检验批准上市的,叫转基因食品。产品是通过这个手段出来的东西,没有经过检验的。经过科学家检验,经过政府批准上市的这种转基因的食品,是安全的,相当于超市里的蘑菇,超市里蘑菇的安全是基于经验,吃了很多年没有问题;转基因的食品是经过科学检验的,它的检验比所有的食品都严格。

  第四句话,美国是转基因食品吃的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国家。都没有之一,就是最大最多的国家,到现在为止,从1996年到现在,没有发生一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事故。我们都知道,美国非常严格,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法律之严远远超过我们,技术手段也比我们先进吧。

  第五句话,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争议。最能够误导人的一件事,就说对转基因的安全性有争议。什么叫有争议?你说有两个人说不同意见,就能叫争议?我举个例子,我说去年政协投票的时候,没有一个政协领导人得到满票,我没有看到媒体报道说,对于新一届政协领导人的产生有争议。主流的科学界、政府部门没有异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科学家协会、美国食品药品局等等官方机构都没有争议。不是说对转基因产品没有争议,而是对经过政府批准上市已经商业化种植的产品没有争议。事实上去年有61位科学家,都是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领导,呼吁推动转基因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问题。这代表的是我国科学家的声音。我们很多问题的研究已经处于前沿了,但是迟迟的不能商品化,这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国家有16个重大专项,只有一个与农业产业有关,就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培育。科研经费,开始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近两年大幅度下降,只相当于三年前的大概1/3不到。投入少了,怎样开展科学研究呢?影响非常非常大,科研成果,不是说今年投入明年就能产出的。

  有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质疑,说欧盟和日本要求进行严格的标识。认为标识就是安全性有问题,这个话是没有道理的,标识不是因为安全性有问题,标识,是给你选择权的。我国也有标识,消费者有选择权。

  顺带说一句,崔永元的片子你们也可能看到了,很多人问我的看法,我说不太好说,最好,你去问一个科学家。不久前我说了一个说法,其实那里讲的那么多,控诉了那么多转基因的危害、造成癌症等等,我就想问,美国消费者为什么不拿起法律武器,去控诉、去起诉这些企业?在麦当劳里面被一杯热咖啡烫伤了都能获得高额赔偿,美国的新闻记者都去哪里了?美国多如牛毛无孔不入的律师都干什么去了?这么好的机会打官司他为什么没有打呢?实际讲,那里边讲的,绝对不是主流,是站不住脚的,是个人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各种各样的人都是有的。

  稍微说一句,因为这个事情,希望媒体不要报道。人民日报领导要安排采访我,我说你别采访我,我就这五句话,再多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你让我辩我也不知道怎么辩。我可以给你找我们的科学家,你要是懂行,我找我们的科学家跟你讨论;如果是外行的话,可以让我们的科学家给你做科普宣传。这没有问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我想中国农业大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承担了重要任务,今天在座的有的是承担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有很多是从事实体产业的。技术问题与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希望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政协副主席苏荣被指1年前即遭举报涉贪腐
  • 体育世界杯-意大利2-1英格兰 英队医离奇受伤
  • 娱乐黄奕密会富商疑是山西煤老板 曝涉黑社会
  • 财经任志强:房地产必随经济下行 之后反弹
  • 科技携程机票强制捆绑意外险遭质疑
  • 博客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亲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3000小学生赶考神童班 录取率近2%
  • 陈思进:驳任志强“房价拐点未到论”
  • 陶冬:联储声明寻先机 美选举现变数
  • 冉学东:“闭上眼睛”打新股
  • 王海滨:从常识看中国财富转移时刻
  • 天天说钱:“中国式投资”的不归路
  • 陈思进:未来10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 谢百三:发新股只会抽血怎会利好?
  • 石麒麟:是用牛市思维时候了吗?
  • 高善文:短期经济显现出企稳迹象
  • 沙黾农:世界杯魔咒或变成世界杯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