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有多“微”:专家称有甜头民资才肯投入

2014年06月05日 01:11  每日经济新闻  收藏本文     

  微刺激清单拆解——刺激有多“微”?

  4月初以来,“微刺激”一词不断见诸报端。“微刺激”,到底有多“微”,又该如何“刺激”?这不仅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课题,也是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微刺激”政策之推出,其着眼点应在于通过释放市场活力,达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良效,并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多重目标中寻得平衡。问题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何界定“微”的边界才能达致以上诸种目标?

  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微刺激”政策功劳究竟几何?在“三期叠加”的当下,宏观调控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这其中既有机会优势,同时又存风险隐患,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疑需要官方与民间,合力而为,献计献策。

  《《《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接受每经专访称:防范风险不应绑定刺激政策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迎来积极向好势头,而4月初以来的“微刺激”被认为功不可没。宏观经济“微刺激”的力度、货币政策是否放宽等诸多话题已被广泛讨论,决策层将如何掌握这一轮政策托底的火候成为业界猜测焦点。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也借势推出稳增长组合拳。在“三期叠加”的当下,未来数年改革都将是主题,4月以来的“微刺激”政策又引发了业界对于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思考。

  近日,带着诸种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女士。

  “微刺激”组合拳非经济回暖主因

  NBD:5月制造业PMI等数据显示经济出现转暖迹象,这与4月初以来的“微刺激”政策是否有关?

  左小蕾:“微刺激”政策究竟哪些已经落实了呢?中西部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和80个引入民间资本的项目都需要时间去落地。如果一个月中,确实有落实,那就和“微刺激”有关,但我觉得不太可能,尤其是与投资相关的内容。

  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可能主要还是与季节性因素和经济自然波动有很大关系,中国宏观经济一般都是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当然“微刺激”政策陆续推出会对人们的心里预期产生积极影响。

  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当然存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肯定会有一段时间缺乏经济增长动力,但是我有些不解,为什么目前有些宏观分析者总在唱衰,频繁提到经济会下滑,要崩盘。我们的宏观调控是有指标在的,只要就业没有问题,通胀没有上去,短期政策不宜太急。

  NBD:您怎么看待目前政策托底的做法呢?

  左小蕾:如果是在延续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去刺激经济,一定会适得其反,今年刺激了,那么明年怎么办呢?

  中国正面临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机遇期,如果总停留在短线思维上,就可能错过这个时期,2020年我们目标是实现GDP总量翻番,肯定不能依靠刺激去实现,需要释放新的活力,不合理的东西要改掉,否则增长是稳得住今年,稳不住明年,必须要找到长效机制。

  我们宏观调控也需要创新,切勿停留在惯性思维中,不能沉不住气,更不能被误导。宏观政策要稳的含义就是抓住战略机遇期调结构,只要没有大规模失业,没有物价飞速上涨,GDP增速究竟是7.3%还是7.5%,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今年已经明确提出区间调控概念了,不能为了稳定增长数字去稳增长。

  战略机遇期宏观调控思路谋变

  NBD:宏观调控在战略机遇期需要有怎样的改变?

  左小蕾:中国流动性并不紧缺,理财产品高息揽储,人为把利率提高,或者是支持了那些不该支持的行业。目前我们应该让资金更多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留在金融机构。

  要尽快推动利率市场化,让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让资源更好地配置在实体中有成长性的领域。

  我们需要长短结合,可持续性地稳增长,既能稳得住今年经济增长,也能保证明年经济可以平稳运行,不能老是那么“几板斧”。投资当然可以而且也是必要,但是要搞清楚投什么,不能盲目投资。如果是想把经济增长稳定在数据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过剩产能去投资,但这样累积下来的问题肯定会更严重。

  经济肯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上下波动,宏观调控不是去把经济规律调平。在危机时候,变化大起大落,需要调整,要保持稳定,正常情况下的起伏,就没必要去调,怎么能不让经济增长有起伏呢?应该让市场自己去产生内生调节和恢复的能力,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在市场信号失灵时才去体现,政府提出7.5%的经济增速也是一个预测指标,不能在导向上强调绝对就要完成它。

  NBD:增长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去平衡?

  左小蕾:现在的增长是相对稳定,我们要有自信,对经济要有正确的判断,战略机遇期核心就是需要将经济结构调整到合理水平,使得经济未来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可能,这个时期不是让你去追求高增长。

  我们还是要沿着既定改革路线去做,不要因为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涨跌将我们的既定增长方针搁置、延后。

  市场机制能够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美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内生修复能力。美国危机修复,重复印证了新产业结构形成与新一轮增长周期同步的周期理论。

  要真正走出危机的阴影和影响,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危机思维之中,依靠应对危机的短期举措,释放已经过剩的产能,“稳定”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下的高投入产出比的低效率增长。

  我们不主动变革调整,让短期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让步,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等发达经济体真的调整到位走出危机后,我们在体制上、产业结构上、技术进步上又变成“落后”国家。

  防范风险不应绑定刺激政策

  NBD: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为7.4%,有观点认为,考虑到防范房地产等潜在风险,需要政策出手,您怎么看?

  左小蕾:现在有一种观点是房地产,或者说房价下跌正成为经济的主要风险。为什么房地产价格不能下跌?谁说房地产价格不能下跌?这来源于什么经济学理论?中国本来房地产市场就存在泡沫,房价收入比已经很不合理,并且投资投机还占很大一部分,这样一个市场凭什么价格不能跌?

  任何一个产业,投资和投机都有风险,美国、日本房地产价格都跌,大国小国,穷国富国,房地产价格都有涨有跌。中国房地产下跌应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房地产、地方债和影子银行形成一个风险闭环,存在很大风险。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这个循环,不能再用不合适的办法,去弥补过去的错误。

  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累积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本来应该是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结果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把老百姓搞得焦头烂额,这显然不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做法。

  如果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而去用加大投资等办法,我想恐怕不仅化解不了风险,还会加剧它的风险,使它进入更恶性的循环。

  NBD:就如何化解风险,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左小蕾:总理最近讲我们的改革要有第三方评价,我觉得我们的政策也要有第三方评价,地方政府出台一个政策,需要第三方去评价,看这个政策是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究竟是不是会带来化解风险的结果,政策制定出发点是否真的是针对化解风险。

  关于怎么解决风险,我们都提过解决办法,但是很难施行。地方政府主导的一些投资可能在基础设施领域,回报期很长,债券就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发长债来解决。至于还债资金来源,每年地方政府都有财政转移支付,如果地方政府自身资金不够,就用这部分来还债。

  这些方案本身都很好,有针对性和实施可能性,但关键问题就是约束了地方政府资金使用,这背后其实就是利益的博弈和改革的困难。

  中国经济要按照经济规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结构调整上达成共识是第一步。执行力上的阻力,仍然不可忽视。要特别注意防止在执行层面再次让调结构给短期增长让步,甚至为了短期增长的投资增长制造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政策要稳的含义就是抓住战略机遇期调结构,只要没有大规模失业,没有物价飞速上涨,GDP增速究竟是7.3%还是7.5%,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不能为了稳定增长数字去稳增长。

  ●市场机制能够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美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内生修复能力。美国危机修复,重复印证了新产业结构形成与新一轮增长周期同步的周期理论。

  《《《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接受每经专访称:公共领域有“甜头”民资才肯投入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梳理4月份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清楚见到“微刺激”政策加码迹象,且愈发强调有的放矢。

  在外需不可控,消费难以短期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的背景下,稳增长的利器仍然在于投资。

  房地产投资下滑如何影响经济走向?怎样广开投资财源?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

  稳增长 投资仍然是关键

  NBD:自4月以来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中,投资的位置依然十分关键,您怎么看?

  朱海斌:经济回暖与“微刺激”有一定关联,虽然政府没有大规模刺激经济,但是在定向支持方面还是做了一系列动作,这对于拉动内需有一定效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因素的改变,尤其是美国二季度以来经济重新加速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就是投资是今年稳增长的关键,虽然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但是投资如果下滑的话,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十分大,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最主要原因也是投资不旺,体现在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下滑很快。

  政府这一轮对投资的支持与以往不同之处就在于定向支持,主要领域是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水利和环保等产业,不是一个全面宽松。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是微观基础有些环节还没有理顺,有些领域还是依赖政府引导、扶持。

  从目前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但从中长期来看,稳投资或者稳增长过程中,政府身影应该逐渐被弱化,微观基础得到改善,这是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

  NBD:如果前期布置的投资在下半年逐渐落地,会不会又造成重视速度而忽略质量的现象?

  朱海斌:按照现在政府定向支持投资的力度,中国还不太可能再次进入重视速度,而忽略了质量的怪圈,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一直在下滑,而这两块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会超过60%,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投资只能是缓冲投资增速下滑。

  防风险 地产投资或降至16%

  NBD:今年投资增速的一大风险是房地产,您怎么判断?

  朱海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看起来已到达拐点。今年前4个月内,住宅销售面积等多项数据均下滑,10大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已经从今年初的10个月增长至4月份的17.7个月。

  同时,房价上涨势头已经降温,房地产市场放缓是一个主要的宏观风险。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与2008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调整不同,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更大,二、三线城市面临严重的供应过剩压力,而这些城市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占的比重很大。市场调整所持续的时间也很可能会长于过去。

  NBD:如果落实到经济增速上,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会对今年经济增速造成多大影响?

  朱海斌:自1998年启动住房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

  在基本情景中,我们预计房地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0%降至2014年的16%,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我们的分析中,房地产投资增长下降5个百分点将会拉低房地产增长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反过来将会拖累GDP增速0.3个百分点。

  政府已经在促增长措施中强调了保障房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措施不足以抵消商品房投资的颓势。

  保障房仅占房地产投资的10%~15%。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保障房的新开工目标已经从2013年的660万套提高到2014年的700万套,但它仍然远远低于2011年1000万套的峰值水平,保障房投资的增长幅度将在未来几年内回落。

  还需要注意房地产低迷对投资带来的间接影响,地方财政今年面临很大压力,土地出让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与去年相比肯定会下降,降幅约在15%~20%,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今年重点风险而被防范。

  拓财源 民资须尝投资“甜头”

  NBD:在地方政府财源吃紧的情况下,资金来源怎样保证?

  朱海斌:目前中央政府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强化“非公36条”,鼓励民间投资,财政部也在推广PPP模式,把私人资本引入公共建设领域。

  从积极方面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如果房地产投资降温,而总信贷政策保持稳定,它将会释放可以投在其他领域的信贷。

  这种调整可能会促使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稳增长措施加快从需求方向供应方转变。这些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朝一种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变。

  NBD:业界的一个担心是,民间资本是否有意愿进行公共领域投资?

  朱海斌:这个问题的确值得讨论,现在PPP模式或其他别的模式也好,说了很多年,但民营资本投资热情始终没有完全迸发出来。

  这其中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就是以前政府主导投资时,日子过得很舒服,对民营资本并没有那么大的渴求,现在这个情况可能已经出现了转变,地方政府没有足够资金去做一些投资项目,所以才开放80个项目去鼓励大家投资。

  现在的关键就是第二个原因怎么解决,即私人资本肯定是要逐利的,怎么样保证这些行业具备足够吸引力的投资回报。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铁路建设领域,私人投资可能会被给予更大的定价权,在运营管理上也获得一些话语权。另外还需要在信贷和税收上有一些补贴政策,这些政府都可以做,80个项目究竟能吸引多大的民间资本进入,取决于改革多大程度上的放开。

  ●政府这一轮对投资的支持与以往不同之处就在于定向支持,主要领域是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水利和环保等产业,不是一个全面宽松。

  ●从积极方面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如果房地产投资降温,而总信贷政策保持稳定,它将会释放可以投在其他领域的信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陕西要求新提拔官员申报房产车辆及存款
  • 体育马云会许家印 恒大将宣布合作与足球有关
  • 娱乐曝李悦彤为父认尸 彭顺欲付分手费撇关系
  • 财经央企员工称一人一间办公室还配卧室
  • 科技抢占用户入口:巨头入局商用WiFi
  • 博客鄢烈山:“广东”性交易为何这么活跃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三尖子生照顾瘫痪父亲14年 被称女神
  • 刘姝威:房价降下去 股指升起来
  • 皮海洲:转板机制只是美好的愿景
  • 叶檀:向美国公布审计底稿不是卖国
  • 清议:银行暴利比你知道的还严重
  • 白腊:A股跌得够透才能涨得上去
  • 陈思进:影视与IT的好莱坞式融合
  • 沙黾农:不应在股票市场与民争利
  • 金岩石:经济转轨时期的“红利”
  • 慕容小散:驾校第一股噱头能火多久?
  • 曹中铭:退市制度改革再不能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