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预期乐观

2014年02月19日 02:14  上海证券报 

  记者 郭玉志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以下简称“《观察》”)指出,进入2014年,毕马威依然保持对中国海外并购投资的乐观预期。其中,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

  毕马威私募基金主管合伙人徐敏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手段。

  他同时认为,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对于行业发展可以起到规范性作用,从国际上看,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对于私募管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以自律性为主,建议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综合考虑市场各方面因素和意见。

  并购成化解过剩产能途径

  近年来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国务院和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和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银监会表态要求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六大方面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等等。

  徐敏表示,海外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手段,从毕马威接触的案例来看,现在比较多的是工程建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当前新兴经济体包括非洲、东欧和西亚等地区较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增速较快,基建等方面需求量很大,而国内企业无论在项目建设还是设备供应上,都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现在流行的EPC工程总承包等便是例证。

  《观察》指出,产能问题虽然在一国之内存在过剩,但放眼全球去拓展市场的话,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国家对于中国产能过剩产品的需求。例如,印尼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以及不少欧洲国家,都存在对于基础设施完善和重建的需求。通过和东盟、非洲与欧洲加快建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签订自贸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海外项目拉动需求,进一步减轻产能过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在获得资金回报的同时,也能树立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形象。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截至2013年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1169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927亿美元。

  徐敏认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相对于欧美传统的投资者,中国企业具有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成就”了不少经典案例,但也存在部分企业对海外法律等市场环境的不熟悉,造成并购失败的案例。建议有海外并购需求的企业做好“内功”,必要时雇佣财务顾问、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来“把脉”,权衡利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观察》指出,2014年中国政府将大幅下放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备案制为主将成为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核心,有望从政策层面增强中国海外投资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繁琐的审批形式和监管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新三板成PE退出新渠道

  去年12月中旬,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新三板”扩围大幕拉开。有私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PE机构来讲,这一方面解决了其投资在规定时期内的退出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新三板提供了新的投融资平台,一些企业对PE机构的依赖性有望下降。

  对此,徐敏认为,新三板全国扩围,对于一些企业而言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尽管一些企业在IPO的时候并不缺钱,但客观上需要有知名度的PE来提升公司公司形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推动公司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数据显示,IPO开闸为期待已久的VC/PE机构带来了退出高峰,以新股密集发行的2014年1月为例,共有35家有VC/PE背景的企业实现上市。然而,在PE顺利退出的同时,市场对于老股转让比例过大、PE提前套现退出等问题产生了质疑。

  徐敏称,其与一些PE机构高管沟通过,他们认为,从资金安全角度而言,PE在企业上市后可以先退出一部分收回成本。

  同时,徐敏指出,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对于行业发展可以起到规范性作用,可以避免鱼目混珠,符合行业发展方向。从国际上看,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对于私募管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以自律性为主,建议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综合考虑市场各方面因素和意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海南副省长冀文林成马年首位被查高官
  • 体育欧冠-梅西造红牌+破门 巴萨客场2-0曼城
  • 娱乐台男星高凌风血癌病逝 生前旧照帅气
  • 财经三峡集团被曝工程招标违规多:一查一大片
  • 科技新浪科技2013年度风云榜颁奖盛典
  • 博客马未都:乾隆皇帝是个超强记忆力天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校规出台:私处不准别人摸 考研成绩
  • 叶檀:温州地下金融入虎笼
  • 王海滨:香港精神已死
  • 黄有光:中国房价并没有大泡沫
  • 郎咸平:人口红利是个伪经济学命题
  • 张化桥:余额宝想动银行的奶酪?
  • 叶檀:官员少消费 我们怎么办
  • 周展宏:“坏银行”为何受追捧?
  • 天天说钱:从政府的角度看房价
  • 连平: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银行
  • 慕白:央行在倒逼银监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