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策诉求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02月10日
强调长远眼光、全局眼光,加强制度设计和统筹规划,成为诸多基层人士的共同呼声
棚改融资难、补贴难、拆迁难、安置难,已是各地共识。
基于此,强调长远眼光、全局眼光,加强制度设计和统筹规划,成为诸多基层人士的共同呼声。
首先是盼长效,融资“细水长流”。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现,不少地方官员对2008年棚改的“超前繁荣”印象深刻。
国开行天津分行行长郭林透露,有的项目得到开行授信,个别商业银行还继续跟进,使得本来只需20亿元的项目最终可能授信翻番。“钱是有了,一旦还不上,就成了系统性风险。”
忽冷忽热的“运动式”融资让前述官员仍心有余悸:“棚改事关民生,就应有长远眼光和规划,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应避免盲目和冲动。”
其次为盼实效,政策不能停在口头。
面对新一轮棚改的巨量资金缺口,北京市门头沟区棚改中心主任冯飞表示,金融机构都说支持,但具体落地时又都有各自规则。
“什么叫支持棚改,我的理解是金融机构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争取政策和手段的突破,解决最难啃的硬骨头,才能叫支持。反之,一个棚改项目盈利前景好,手续又齐备,金融机构这时候进来就不算是支持,只能叫参与。”他直言。
不过,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
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房地产信贷部总经理曹伟表示,棚改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治工程。然而,总行可以要求“讲政治”,分行也可以“讲政治”,但具体操作落实的支行却必须考虑风险和业绩。
“不介入棚改并不会影响支行生存,一旦介入,项目亏了则责任在支行。支行又该怎么办?”曹伟反问。
同时,越来越重的监管压力也让金融机构难以应对。
“监管部门的现有思路是,被禁止的项目绝对禁止,没有明文禁止的也不能做,唯有明文允许的才能参与。”曹伟解释。棚改属于政治任务而非纯市场行为,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其特点,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制定出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棚改的激励机制。
另外还有盼“全效”,顶层设计统筹考虑。
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均针对棚改出台了不少文件,但文件和文件之间缺乏衔接,导致政府部门“有些事干不成,有些事不知道怎么干”。
吉林森工集团三岔子林业局基本建设管理处处长胡洁举例,地方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防空办公室之间,就棚改项目中“人防设施异地建设费”是否收取的问题,一直纠结不清。
“各部门都按章办事,但上级政府能否将政策统筹后再下放?一些文件能否协调相关部门同时盖章?”胡洁追问。
更深层的问题是棚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河南鹤壁市房产管理局山城区副区长苗矿军认为,棚改是为了让老百姓有所居,但占用了产业发展资源,导致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老百姓就会出门打工,住不长久。这不仅需要本级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上级政府的全盘统筹。
专家认为,棚户区改造远非单纯地拆房、建房,而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要盖房和提供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政府还应提供就业、创业的辅导和支持,让棚改长久地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