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特约撰稿人 江勋/文
编者按:无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位于市场中心,它对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的行进方向的塑造和影响尚无法估量。但我们认为市场对这份改革纲领的消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触及它的逻辑思路、形式体系和理论根源,因而在解读上支离破碎。
为此,理财周报特约专业人士对《决定》进行了注疏式的文本通解,并将其中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核心部分奉献于读者。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系统表达,注意此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表明一中国道路不变,二内涵会变】
【国家治理的提出,是此次三中全会的第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甚至是最重要的突破,意味着国家内涵的巨大跨越,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面旗帜。】
【关于国家机器的社会合法性,最早的提法是“统治”,后来是“管理”,这一次改为“治理”,国家与人民之关系从从属关系,到法人关系,再过渡到契约关系。】
【理论上讲,它带来的变革性有三:其一“治理”服从了人民的主体优先性,这与近期的群众路线教育是一致的;其二,限制政府干预能力,而公共服务、监督职能更加突出;其三,治理是一个体系,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将逐渐形成,司法体系、审计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基层民主体系将得到扶持】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决定》中反复提到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是纯正的现代政治学语言,结合这两句话,总体上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含义是进一步的市场化,这也代表了高层对时弊的判断,即主要不是公平问题,仍是效率问题。这是读懂整个改革方案千头万绪的源头】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先创造财富,再惠及人民,即暂缓分配改革,继续做大蛋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本方案的第二大理论突破,经济改革的总纲领,是为第二面旗帜。】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甚至省却了“主导性作用”这样的过渡性表述而一步到位,具有非凡历史意义。】
【实际上,“市场决定性作用”,与上一段“国家治理”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没有国家治理的提法,就不可能单方面提出市场决定性】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列于首位】、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此处再次呼应和强调了改革的总体认知:以效率解决公平问题。社会保障很重要,但非此时首要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先市场,后政府,但是更好二字引起市场误解,实际上更好的潜台词是政府目前的作用并不好】。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广度:安全及自然垄断以外的领域全放开;深度:国企体系和行政制度体系并行放权】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不会走文革的激进路线,也不会走西式的路线;这句话的实质是,不走非历史的意识形态路线,两种顶层设计都不可取,不搞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仍然需要坚持经验主义,实践立场,摸着石头过河。背景可参考近期茅于轼和陈平在经济学界发起的争论】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更明确指出】
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此处意外强调了依靠人民推动改革,间接承认了民间创新和自下而上尝试的合法空间,可以预见,基层民主、新土改试点、打擦边球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继续受到鼓励】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和上面的逻辑一致】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
【这里提的不是决策效率,而是科学性,意味着程序正义问题】
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前内部的分歧仍然较大,因此决策和共识是一个大问题。】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依次应为国企改革、行政体制、农地、财税体制】
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细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产权保护制度是第二轮改革开放全部的理论根基
关于产权问题的总体分析:《决定》提产权,并没有以“产权变革”的激烈面目出现——正如市场普遍期待的那般——转而采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一立场实际上对整个《决定》的逻辑体系和改革路径有深刻影响。
部分细化条例解析: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之前公有制是支柱,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间接提高了非公有经济的地位】。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这是改革“守住底线”的部分,有了底线才可能有改革】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注意,2007年版国资委《指导意见》提的是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本次将活力提到了第一位,由此可见改革的基本导向并非是要“国进民退”】。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基本明确民营经济可以放开手脚,可打擦边球,信息技术、新消费、新文化行业发展基石】。
(5)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第二轮改革开放全部的理论根基。】
【迄今,市场都远远没有认识到这一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首次明确产权地位,而且列于本章首条,实质上说明,改革是以资产为切入口,市场为基础;一般意义上,产权包含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也就是说产权包含所有权。但本条界定产权为所有制核心,也就意味着本次对产权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要理解这一创新需要下面一条。】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官方真正使用“产权制度”,只有在1990年代国企改革领域,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企产权改革要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本次《决定》是第二次提出产权制度,意味着重启产权改革,我们姑且称之为“再产权”。】
【本次重启与1993年有重大区别:
1、本次提出产权制度不局限于国企,而是所有经济形式全覆盖,这意味着再产权不是局部改革的一个理论工具,而是为全局调整做理论铺垫,这样,再产权过程就不仅仅是效率化工具,而深含着关乎公平的框架,这是理解本轮再产权的基本立场和角度;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第二点,即“再产权”虽然摆在首要位置,但却并未明确提出“产权改革”,而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这跟1993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认为再产权本质上是一次红线界定,而非冒进改革;
3、再产权的理论框架与1993年区别很大,原来是“产权清晰”,现在提“归属清晰”,含义是不仅所有权,其他财产权的归属都要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要进行归属和关系厘定;在此基础上,要权责“清晰”进一步“明确”化,也就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性,合法性,因此预期会有一次轮的立法,才可能“保护严格”,对此后面的财税改革部分也提及;“保护严格”同时意味着激进的私有化改革,无论是激进国企私有化还是激进土改都是不具备前提的;“流转顺畅”意味着可交易化,即财产的资产化,后续才可能金融化、证券化;
4、从“归属”到“权责”到“保护”再到“交易”,“产权”从原来的一个模糊的偏向所有权的名词,变成一个动词。“再产权”即是对财产进行从所有、经营、处置到收益归属关系界定和合法化】。
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请注意,后者正是私有产权理论的原理,本次则在之前加了另一条,这应被视为公共产权理论原理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市场普遍将这一句话视为某种表态,但其实是中国产权保护制度的全新理论宣言】。
【关于产权问题的总体分析:《决定》提产权,并没有以“产权变革”的激烈面目出现——正如市场普遍期待的那般——转而采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一立场实际上对整个《决定》的逻辑体系和改革路径有深刻影响。】
【经过上述分析,本轮改革创新的产权理论已经实质上远离了私有产权的逻辑,在阐述中,也有意地规避了“产权”表达。私有产权的逻辑是建立在割裂和占有基础上的,第一轮产权改革“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历史作用显著,但长期的执行偏差导致了严重的认识误区,即国有财产可私有化,或以绝对占有方式私有化,比如经营权完全占有、绝对的自负盈亏等,这导致了国企经济效率的恶化和寻租;新的产权理论框架式,国有产权可以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和收益权分类归属,并赋予合法性,但不是分裂占有关系,而是契约关系。】
【如此,国有企业的路径不是私有化,而是市场化,也就是更符合契约关系;国有企业的员工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资本所有者关系,而是后面提出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可以人力持股,但MBO不太可能出现;利益共同体概念顺理成章地演化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的本质不是所有权混合,而是所有权、经营权、劳动收益权的混合;按照混合所有制和利益共同体的方向,农村土改的方式,就不是农地产权私有化,而必须整合集体产权的资本形式,因此鼓励合作社方向,将合作社推动为混合利益平台】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们认为这是新经济改革的核心,发源于产权理论根基】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这是目前错综复杂局面的一个最优解,总体来说具有帕累托效应,具有打开多个疑难的作用。也是本次改革方案中最进取的提法之一。】
【我们认为这不会是随便说说而已,相反我们从战略高度去看待该问题,中国的领导人将国企改革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二个引擎来考量。】
【承担着导入和激活社会存量资本,承担接过房地产接力棒的重任,可以视作对房地产的真正利空。】
【显然,这与民间对房地产的判断有很大不同,房地产的问题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可以参股,但绝非MBO,“员工持股”的定义是以雇员身份持股,不是以所有者身份,故而不是私有化】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
【再次明确,这相当于明确了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员工之间的授权经营、雇佣关系】
利益共同体
【不是利益分裂体,利益共同体的提法也是历史第一次,它的内涵是,国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全体所有者、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契约联盟】。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
【以资本的视角看待国有资产,而不是以企业的角度,参见上面论述】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国资委削权】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华润、中粮、招商、中信、中电之类的大型多元化控股型国有企业集团,地方国有平台,如上海国际集团将承担此类角色,旗下产业的资产重组更加密集】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原来确认国有控制的七大行业已经被废除,代之以全新的基础服务,这意味着行业的秩序变革是必然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基础产业如电力、通信、石油等将破除垄断。】
【同时,以此培育新的改革利益共同体,架空原有的固化利益】
【总体来说,国有企业地位不变,性质不变,但管住资本,盘活经营,放开市场;国企改革中放开的部分将主要是服务业,我们认为这是通盘大棋中最高明的部分,将起到一石四鸟之功:
第一个市场是就业市场,目前中国的就业机构中亟待解决的是大学生而非低端劳动力,这需要大量服务业来吸纳;
第二个市场是产业市场,目前中国服务业初步萌发,但天花板明显,国有企业的中间制造业部分基本已民营化,而服务业的大头掌控在政府手中,比如商品零售、文化艺术、通信、交通运输、认证鉴定、医疗、教育、金融等,因此这些行业逐渐放开将是必然和必需的;
第三个市场是金融市场,服务业是低能耗低资本行业,能有效解决中国M2畸高的局面;
第四个经济市场,只有完成服务业主体的放开、激活,国民经济才可能升级,并解决一系列结构失衡问题。】
【国企改革如何打开局面:国企改革的路径是,断国企的官路,赋予收益权,难以避免的是新一轮的下岗潮;与此相关,户籍制度改革必然受阻,就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造,需要教育、就业、司法、行政体制加速,社保压力进一步加大,财税体制改革的难度也必将加大,税负降低几乎不可能,土地财政的模式需要维系】
【国企资本化和资源确权,意味着中国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将出炉,这可能是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同步方案】
【国企分类,资产资本化,后台控制,由此带来了新的国家资本战略及安全问题,并顺理成章地诉诸于国安委的管理,新的资本平台可能会影响原来的的金融运营平台,届时,国资委、中投、汇金、社保、财政部有资源整合的可能。】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企分化:经营性、资源性、公共性、其他权益,经营性国企改革功能最大化】。
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
【石油、铁路、煤炭、通信、电力等行业,也是利益集团旧的盘踞之地,进行拆分。但是始终没有谈到有关金融行业的信息】
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
【原来是“政企分开”,二元结构,现在是“政资企”三元结构,资是所有人,政是监管者,企是授权经营者,局面大变】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
【网收在国家基础产业控制中,运放开社会竞争】
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细解“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条例
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十大内涵看点
部分条例详解: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这在理论上是重大突破。负面清单在没有任何征兆的背景下直接进入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看执行。另外,负面清单模式与特许经营模式二者如何兼容是个问题。】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可能意味着两套负面清单。】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此举影响巨大,着力于降低极高的物流成本和应对全新商业世界的挑战。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任何的经济变革都是从流通变革开始,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首先从流通体制开始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农村改革的成功;本轮改革首先在提法上与此前不同,之前一直是流通体制,比如2012年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主要仍是流通,本次提法将贸易流通体制合为一体,涵盖狭义的贸易、流通、质监、信息等多个领域。
该提法主要的内涵应包括:
1、 贸易流通领域的管理架构将被整合;由于历史原因,贸易流通领域的管理效率极低,积弊深重。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来分散在工商局、质监局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集中到食药监系统,虽阻力明显但势必要加快推进。再如重要商品的生产归口在发改委,商务部管进口,但对这些重要商品在国内市场流通的管理权限却分散到各个部门,由于管理分散,信息不对称,势必需要整合。2、进一步拆除专卖制度,如烟草、油品贸易等;3、打破残存于国有部门的双轨价格系统,如电价、煤价等;4、物流行业将成为国家战略性行业,在资本投入和管理体制上都将有重大改观,很可能会规划国家级的仓储中心和物流企业;5、强化在国际贸易流通领域的话语权,比如打造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物流信息平台;6、构建统一健全的贸易流通大数据平台;7、可能会构建国家级的电子商务平台;8、推进贸易立法,尤其是针对商品安全、电子商务、贸易壁垒等领域的法律法规;9、系统解决农村的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下乡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这对国内CPI有重大影响;10、扶持国内大型商品贸易集团。】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地方保护,需要强行清理行政审批和集中质监等部门权力,地方削权,地方小型国企承压;对强势的零售商、消费品企业有重大利好。】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主要针对地方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地企业,但这里提的是“违法优惠”,主要是地方花样百出的的税收返还和地价返还政策。县域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破除这一灰色政策有相当难度;我们对此的另一个解读是,这一条实质上与财税政策部分所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政策”是同一个意思,透露出官方扩大实质税收的倾向。】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不进行不当干预”,而非“不进行干预”;推进价格改革本质是要去除残存的价格双轨制,享受大量利益殊荣的国有中间产业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削弱。】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要素价格改革推进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资源价格处于低位,需要在宏观上营造一个低增长的环境。要素价格改革前期已经先后启动,涉及到不少上市公司。铁路运价和运网改革可能是推进速度最快的,目前铁路总公司负债经营,压力不堪,使得这种价格改革推进最为迫切,铁路系统的拆分将释放出该系统长期隐藏的土地、技术等资产。天然气价格、水价的改革在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如天然气价格7月推进了增量气价的市场净回值法,后续存量推进空间更大;而阶梯水价也在稳步推进,利好中国石油,但是石油系统本身也面临着管网拆分,油品销售和仓储前期已经开始容纳了部分体制外资本,启动改革的可能性最大,此外油服领域可能随着国企改革进一步的市场化、民营化,油品定价权、进出口权也可能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家分享;电力改革应集中在电网,输配难分,天然垄断,突破口可能在于售电一端,即电力销售剥离并多元化、市场化交易;电力销售领域是最有可能与信息技术产生耦合的板块;电信再改革已箭在弦上。】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改的唯一突破点,并且着墨不多,没有涉及到宅基地,也就更不可能涉及到农地。土改明显降温,这也就意味着城镇化明显降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决定》只提及建设用地,但广东、安徽等地的试点依然围绕宅基地和农地确权的尝试并没有中断,由此可见,土改的基调是“只做不说”,冷处理热尝试。】在符合规划【这实际上给土改又加了一个套,在地方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格局并没有变化,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和用途管制【延续了原来土地三项原则之一】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出让”,而不是“流转”,再一次说明,征收体制基本不变】,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实质性的突破之处在于此,赋予了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收益权,也就是同等的征收补偿价格标准。这对房地产来说是一个潜在利空,毕竟成本提高了】。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土地征收体制依旧,征地补偿机制没有触及价格市场,“多元保障机制”可能意味着被征地农民率先尝试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适度扩大土地供给】,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个人补偿会提高,但集体土地征收收益中,集体和国家都将参与分配。这一条实质上是要解决基层地方政府的债务窟窿。可见,目前土改不可能单兵突进,土地制度与中国财税制度直接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决定》中叙述最简略的就是这两个体系。没有财税制度的改革就不可能有土地制度的改革,财税制度又必须诉诸行政体制的改革,从五级到三级。总之,该问题相当复杂】。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响应了民间诉求】。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尤其是国开行,是上一轮宏观刺激、货币增发、结构失衡重要的残余力量,直接地形成了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势必推高地方投资和国企寻租的成本,对地方预算形成约束。实际上,近期国债市场利率的走高已经明显压缩了国开行的融资规模,未来这可能成为常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要是货币市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重要突破,将极大地扩大资本市场供给,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从表述看,阻力仍较大,需假以时日】,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新三板扩容】,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言下之意,债券市场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短期问题仍多,需要治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保险行业市场明显扩容】。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市场化形成机制”是一个突破性的提法,此前无论央行公报还是国务院公报,均提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央行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仍嫌稍慢,目前只推出新工具SLF,很可能在接下来尝试放开大额存单和存款利率上限,可以预期,2014年是汇率和利率市场波动较大的一年】,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一条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整个蓝图,必须建立在具有可计算性的基准利率之上。目前市场主要参考SHIBOR,但是SHIBR由于体量较小,作为流通拆解市场基准可以,但无力承担长周期多层次衍生性金融交易的基础。比如我国债券市场还要继续发展,如住房抵押贷款,住房抵押债券等等,将来发行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要以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中国国债市场发展长期畸形,发债主体政府的成本约束,银行间、柜台和上交所市场完全割裂,交易清算支付系统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金融的信息化需求非常大。】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这里强调了“外债”管理,说明中国民间的美元债务已经积聚了风险。】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此处指的是兑现国际社会承诺。】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争议颇久的金融监管系统整合问题暂时搁置】,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适当地增加地方的金融监管权力和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准备迎接城商行、信托机构的破产潮】。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此处指的是金融信息化】,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详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条例,提议四步“拆弹方案”系统厘清税改思路
关于财税改革的总体看法:财税改革虽然单独成章,但谨慎宏观,突破少,细节欠奉,理解困难。财税改革并未承担起改革突破口的角色,而是让位于国企改革。这代表了公平暂时让渡于效率,或者说先以效率拉开增量为公平改革争取空间
部分条例详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这个是被人忽视的全新提法,可视为本轮改革的风向标。自十四大以来对宏观调控的提法均为“完善”,本次改用“健全”。这意味着过去的宏观调控体系有重大缺失需大修,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战略缺失、市场化手段、调控组合的缺失】。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的内涵重构。可对比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五大、十六大等报告提法。本次的全新定义显然有深刻变化:其一,增加了“生产力布局优化”的职能,超脱经济结构的表层窠臼,进入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组织关系的深层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很难会再有行政化的产业扶持和抑制政策,代之以更多的要素价格调控和组织改革;其二,抛弃稳增长职能,回归更市场化立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再难见到,管理层允许经济适度的自主波动;其三,提出“防风险”职能,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框架,将加强监管系统;其四,新增“稳定市场预期”,这一提法融入国际主流,具有突破性,将加强市场基础信号系统的建设,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和舆论引导;其五,去增长化;从宏观调控原则的高度容忍了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
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体系、手段、职能部门三位一体的重组,国家战略规划重新定义为调控导向,而不是调控本身,发改委职能将大幅削减,或逐渐淡出宏观调控组合】
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
【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推倒重来,影响之大难以估量。十四大以树立调控目标八目标制,十六大改为四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组合与多头治理结构相匹配,但目标之间存在内在冲突,比如就业与物价,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由此导致宏调部门与手段的矛盾。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新目标体系的进展。】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宏观调控领域的顶层设计】。
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
【政策手段组合及其秩序重构的问题,可窥顶层设计的思路。2004年后的调控制度设计以2006年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为代表:“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框架的两个鲜明特征:第一,多头治理,甚至国土部也参与了宏观调控,后来连环保部也参与进来;第二,非市场性,动用非常规手段,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后果堪忧,社会非议,迄今余毒不尽,比如限购。而本次简化了调控组合,也摈弃了非常规手段,进步明显】
提高相机抉择水平。
【重要的正式会议决定,极少启用这一类词汇,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也是第一次谈到“相机抉择”。可以确定,这一提法主要是针对货币政策,其次是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领域,向来有“规则抉择”和“相机抉择”之争;中国过去十年主要是以“规则抉择”为主,货币政策主要是修改版的“泰勒规则”,财政政策主要是增长红线,比如7%的红线;单一规则原则相当程度上约束了多元调控体系的高昂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刻舟求剑,恶果甚多,以楼市泡沫为最。本次明确提出“提高相机抉择水平”,有两个信号,其一调控体系集中化,因此相应地需要提高相机抉择能力提高精确性;其二,局面越来越复杂,单一规则失效,动荡已越来越不可避免】,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将表现得越来越主动,中国要求更多地参与到世界银行[微博]、IMF等机构的话语权中,各个对外经济部门需要统一口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里为国安委埋下了一记伏笔】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整个一段的意思是“放权”,政府向市场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基层行政系统的利益受到很大冲击,未来国企的景气度远远高于公务员】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参见以上关于国企改革的部分论述,事业单位改制性质与国企改革类似;大量的事业单位均以服务业为主体,比如文艺、研发、学校、医院、体育、餐饮等等,效率较低,大量资源被垄断和沉淀。
部分条例详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财税制度直接影响国家兴亡,大清政府、国民政府前车之鉴,大宋王安石变法失于此】
必须完善立法【这是第一个条件:资产确权,如土地立法、房地产产权】、明确事权【第二个条件:中央地方达成一致,目前分歧尚大】、改革税制【第三个条件:新税种和新的央地分配关系,如增值税归属、房产税归属、资源税归属】、稳定税负【第四个条件:社会核心阶层达成谅解,如个人所得税改革、财产税】、透明预算【第五个条件: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预算并表】、提高效率【第六个条件:新的地方税收竞争模式:比如流转税与企业所得税属地征收、税收分享】。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税收竞争推动了财税制度的变革。财税制度的变化表面上看都是由中央发起的,但是实际上中央政府每次这样做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财税制度不是中央政府说了就算的制度安排,而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在其中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相反,它往往是一个活跃的新制度的推动者;因此,整个一段要表达的是,财税制度改革错综复杂,条件尚不具备】。
(18)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走向财产税和资产税】。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以分类计征的个税制度,常常演变成高收入者避税的工具,具有累退性,助长贫富分化。因此,建立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即增加收入总量核税,但需要财产登记作为先决条件】
加快房地产税。
【特别的是,此处提的是“房地产税”,而不是“房产税”,也就是说,关于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最终形式和框架尚存在变数】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资源税优先于房产税】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
【教育、社会保障等被排除,我们猜测不是中央不愿意,而是地方不放手】
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为均等化和全国流转提供了可能】
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将地方事权明确为区域性公共服务,意味着基建投资或不再是地方支出的主要任务】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维持现状:稳定税负,不减税;稳定央地收益比例】
【关于财税改革的总体看法:财税改革虽然单独成章,但谨慎宏观,突破少,细节欠奉,理解困难。财税改革并未承担起改革突破口的角色,而是让位于国企改革。这代表了公平暂时让渡于效率,或者说先以效率拉开增量为公平改革争取空间。但《决定》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财税改革的实质,即它关乎中国经济结构的根子问题,而根子问题是公平问题,公平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包括财产权、居住权、教育权等等。这些权利的失衡,导致了土地财政、公共资源城市化、优势资源特权化、分配制度两极化,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依次而生。
因此我们认为从左到右构成了根除中国经济潜在重要风险的方案,而不是逆向而驶;而要理解本轮改革的财税思路,需要整合全篇才能系统厘清,我们找出的“拆弹方案”如下:
第一步,搬石头。通过市场化改革搬掉压在地方政府头上的投资支出这块大石头,通过事权上收搬掉公共支出的部分石块,从而被动适应财政收入减少的局面;第二步,防扩散,理顺预算管理制度及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约束地方继续扩张债务杠杆和违规输送利益;第三步,定财产。逐渐完善产权制度及财产登记制度,尤其是土地、房地产、金融资产,划清利益层次,建立资产档案;第四步,换梁柱,条件成熟即开征以直接税和财产税资产税为主体的税种,从根本上替换土地财政。
市场普遍预期新财税改革将减税纳入主题,我们认为这是本末倒置;中国的财税体制中,央地的利益分成并非是重大问题,税负总水平也不是重大问题,结构才是核心,即如何收敛一对收支组合:预算外的税外的土地财政及对应的固定投资支出。
一切财税改革需要围绕这一中心,过多纠缠于一些技术性环节,如个税起征点,营改增央地分成,支出责任划分等等都会加剧矛盾,随时引爆房地产金融这颗地雷。所以我们认为,上述拆弹方案符合拆弹的科学路径,通篇没有谈及地雷本身,也是财税方案暂持僵局的原因,但无法逃避的事实是,它是在与地雷引爆时间赛跑。
因此我们观察经济的整体波动方向,只需要观察两股力量的演进:地产金融的恶化程度、拆弹方案的推进速度和力度。理解改革有改革的思路,有危机的思路,后者通常更贴近现实,如何不能从这一角度理解财税问题的背反,整个《决定》将是前后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