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2日电 (财经频道 曾会生)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金融改革做出了规划,包括推进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等多项举措。专家分析,降低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空间更大,对外开放给国际资本和机构进入中国投融资更多的便利,但加大开放和推进市场化都需要提高监管能力,完善存款保险和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制度。
对内开放降准入门槛 允许民间资本办中小银行
《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微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分析,这些都是未来金融改革很急需做的事情;现在提出加大对内开放,不只是银行业,所有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和保险等机构都会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
此前,有消息称多家电商已经开始对设立民营银行跃跃欲试,不少民营银行已经获得工商注册的核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决定》里的措施涵盖了下一步金融改革最主要的方面,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给予民间资本平等的空间,这对这些电商和企业来说是利好,降低门槛了,意味着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入了。
但他强调,也不是所有民营资本蜂拥而上,谁想办就谁办;肯定要优中择优,民间资本对银行业务能力要达到一定要求,比如创新能力强,跟当前经济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准入门槛降低了,这些电商和互联网企业办银行的条件更好了。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看来,扩大金融业对内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留出一个广阔空间,推进此项改革意义重大,因为民营银行、村镇银行正是中国当前金融业中欠缺的。
多重举措推进对外开放 减少国际资本投融资管制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期待。《决定》也提出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赵庆明认为,金融业对外开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降低金融市场准入,增加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牌照,国际资本持有更高比例的股权。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在大国中仍然是较快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是最大的,他们想分享中国发展、金融发展的红利。我们也有必要加大开放。一方面对国内金融机构有鲶鱼效应,带来新技术和理念,对提升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会有促进作用。
郭田勇对中新网财经频道分析,金融业对外开放也要进行,在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都要继续对外开放,加大国际投融资活动的便利,未来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可能会减少,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准入上也可能进一步放松。
周小川日前在解读《决定》金融改革时也表示,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取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资格和额度审批,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
提升监管能力和完善配套 存款保险制度或年内出台
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是改革的方向,但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和完善。《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郭田勇分析,加大金融也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带来的冲击和风险都可能会加大,当然需要有相关制度的准备。一方面,金融监管上加强协调,中央和地方可以分层监管;另外存款保险制度也需要建立起来。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之后,监管需要落实到位。”赵庆明表示,加大开放力度要求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了之后,风险肯定会加大,所以需要提供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降低门槛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现在很紧迫也很需要。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媒体引用权威人士称,《存款保险条例》最快年内或出台。郭田勇也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和研究,现在中央重视这个事情,近期出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只有相关制度得到基本完善,全面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才有坚实的基础。”赵庆明分析,推进资本项目开放需要完善四大基本制度:一是实施个人和家庭综合纳税制度,二是完成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三是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