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之利率市场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诸多改革领域中,金融改革亮点颇多。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相较此前“稳步推进”的提法,更为积极。而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呼之欲出。
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基础决定市场走势,把权力回归到市场”,从而改变由利率管制带来的资金价格扭曲的局面。目前,资金价格扭曲不仅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同时导致居民不愿把钱存进银行。
11月20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描绘了未来利率市场化的“三步走”蓝图:第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第二步,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定价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三步,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胡晓炼的这一表态,清晰的展现了三中全会《决定》中所提到“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路线图。
利率管制导致资金价格扭曲
利率市场化,就是让资金的价格交由市场供需双方来决定。它与利率管制相对应,后者导致资金价格严重扭曲,从而造成了信贷资源严重错配。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6年。当时,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的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
在存贷款利率方面,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在1998年至1999年的两年间,连续三次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限制后,于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但是利率管制仍然存在,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股份制银行从事公司业务的杨先生表示,银行出于自身利润指标及风险控制的需求,很难把贷款额度分给那些经营遭遇困境、亟需贷款“救命”的中小企业,即使能拿到贷款,用款成本也极高。
“国有企业贷款走基准贷款利率,综合成本在7%左右,中小企业要拿到贷款,除了要通过银行的风险评估,还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再加上其他费用,贷款综合成本一般要达到13%-15%。”杨先生说,“生产什么东西,利润率能达到15%?”
贷款利率放开暂无明显影响
今年7月,贷款利率0.7倍下限取消,意味着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10月,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不过,由于目前贷款资源紧张,企业和个人都追着银行批贷款,所以目前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银行、对借贷者的影响并不大。
杨先生说,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议价能力更强的大型企业有利,而且大企业现在有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例如发债、信托等。
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放开目前还只是“形式上”的利好。从七月至今,企业贷款综合成本并没有明显降低。
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季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有所上升。
杨先生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业竞争不充分,同时中小企业不该“对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农商行、农信社、城商行对本地中小企业情况更为熟悉,他们来做中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中小企业也应该有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比如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民营银行。”
“第二只靴子”择机落地
去年,我国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不少银行为了吸引存款都对定存实行了“一浮到顶”,价格联盟被打破。
即使如此,银行储蓄保值增值的功能也日趋衰落,理财产品成为老百姓的投资“新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方星海说:“我问了一下我周围的同事,你们现在的储蓄怎么管理?他们说基本上没有存款,全变成了理财产品”。
目前,市场仍等待着“第二只靴子”落地,即存款利率的上限放开。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而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形成机制。”胡晓炼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仍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一旦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将给银行业态带来巨大变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银行利差收窄,让银行业利润逐渐下降。
“我们以后肯定没好日子过了。”杨先生说,“存款利率一放开,各家银行竞争会更加激烈,以后‘揽储’压力更大了。”
■ 利率市场化大事记
1996年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自主定价。
1997年 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 国开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债;央行改革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9年 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与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自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0年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对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金融机构可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年 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2003年 允许商业银行农信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贷款,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 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继而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存款利率下限,保留上限。
2005年 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6年 计划建立报价式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明确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正式开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2007年 SHIBOR投入运行。
2013年 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至此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
■ 影响
●《决定》: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影响:小王去银行存钱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哪家银行存款利息高,他就选择哪家;
小王可选择的银行产品更加多元化。银行必须要给小王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满足他投资或储蓄的需求,才能赢得他的存款;
如果小王是中小企业老板,他未来可能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决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影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允许倒闭。小王的银行储蓄可能只能拿回本金,存款利息不一定在保险范围内。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产品并不在保险范围,这意味着小王不能把银行理财产品当做保本的高息存款,而要自己承担投资风险。
●《决定》: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影响:如果小王是“土豪”,还可以发起或参股民营银行,打破国有银行垄断。
●《决定》: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影响:如果未来资本项目开放,海外投资可能会逐渐放开,小王就有了更多投资渠道,不用非得买房买股票来使财产保值。
■ 相关
存款保险制度有望明年推出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启动也在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
自1997年央行开始着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已酝酿了16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该制度迟迟未建立既有各银行及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问题,也与利率管制有关,“如果利率不市场化,现有银行被挤出市场的概率非常小,即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不可能发挥作用。”
我国银行业曾经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依托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所提供的隐性担保进行经营。经营困难的银行退出市场,国家多采用行政指令托管、接收的方式,而没有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退出形式。
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表示,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条件下, 国家实际上承担了隐性的担保责任,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
对于下一步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存款保险制度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
郭田勇预计,存款保险制度最晚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建立后将有利于进一步开放银行业准入,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后顾之忧。考虑到目前我国居民在银行实际存款的平均水平,他认为未来存款保险对单个储户的赔偿上限应在20万至50万元的区间内。
■ 名词解释
存款保险制度 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合建的保险机构。通常是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其中有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原标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定价权回归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