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将在土地制度、财税制度、城镇化、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进行改革,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改革将在稳中求进,政策基本符合预期。预计在土地制度和国企改革等重要的存量改革部分,还是会有一些创新和改革的举措出台,虽然政策远远不及市场预期的那样激进,但却符合中央政府改革一贯的稳中求进的思路。 文/平安证券[微博]
农地入市
至多扩大试点
政策前瞻:中国的土地按照土地类型分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城市土地,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三是农地。三类土地第一类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从农地改革的进程来看,2013年1月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的主要方向,包括: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以上方面的推进速度会加快,尤其是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会尽快完成。之前在土地的流转方式中的一些创新方式,包括:“反租互包”、“两权”抵押、“两田制”、“股田制”、“土地银行”等会逐渐推开试点范围。农地的金融属性会逐步增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将有望实现非农经营性流转,但此领域预计依然会处于试点阶段,原因在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利弊效果难以评估,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同时意味着以往的小产权房面临转正的问题,即使土地性质按照非售模式,依然可能存在非常多的变数,这必然会冲击城市周边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土地出让主体的增加会动摇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制度,引起房价的崩盘,从中央对于房地产和土地的政策意图来看,中央尚未希望采取这种存在较大风险的措施。因此我们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现非农经营性流转在短期内利弊难辨,依然会处于试点阶段,只有如此才不会在短期内破坏房地产的根本制度设计,以保证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失速。
结论:土地政策渐变但不会突变,农地入市普遍推行利弊难辨,可能仅扩大试点,涉房政策将中性稳定。
集权分财
是财税体制改革基调
政策前瞻:财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集权分财,从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到中央此次改革的方向是加大中央集权。
中央财政的改革方向以平衡财政为主,同时要加大中央财政支出的力度。从当前的财政收支的结构来看,例如2012年,中央本级的财政支出对全部财政支出的占比不足15%,这已明显弱于大多数联邦制国家。但上级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在透明度、公共性方面仍然不足,地方政府喜搞建设怕做公共服务。这也造成了当前地方政府投资过度,公共服务却显不足。从财政收支差额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财政赤字规模明显扩大。同时,随着本届政府要求中央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却因为整体经济的相对低迷而增长放缓,当前的财政赤字面临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从财政改革未来平衡预算的大的方向来看,指望税收大幅增长在短期内并不现实,因此中央对于财政支出的控制将会更加趋于严格,司法、军警、养老等领域是明确支出责任的重点,政府支出逐渐从建设开支向公共服务开支转变,中央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的控制将更加严格。
同时,作为对地方政府的补偿,短期内,土地制度尤其是城市土地制度不会发生改变,那么土地财政的红利依然为地方政府所享用,而从长期来看,构建以资源税、房产税甚至遗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收体系。
从改革的方向我们能够预计的是明后年财政预算赤字可能下降,同时之前甚为关注的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还将往后拖延,市政债恐难以成为改革的主流,公共财政将会得到强化。
结论:分事权+分财权式的财税改革难成主流,公共财政强化,诸侯弱化。市政债破题的可能性很小,明年预算赤字率或微降。
金融改革
难有时间表
政策前瞻:预计年内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概率很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进入尾声。金融领域的改革基本上属于各项改革中分歧最小的。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叠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我们预期长短期利率依然可能会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对于真实的投资支出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资本项目可兑换恐无时间表,2015年底前有望完成。人民币国内市场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市场微观基础严重缺乏,人民银行在人民币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上海自贸区的落地本就对于金融改革领域有所期待,但汇率领域的细则也尚未出台。整体上,汇率改革的方向依然在中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和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改革,另外,培养汇率市场的参与主体也是形成真正有效市场的关键。
中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依然不遗余力,与多个国家签订外汇互换协议也体现了人民币有志于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对于金融垄断领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逐渐放开民营资本参与金融企业的准入,放开新设民营银行的管制,但新设民营银行恐难以获得全国性牌照。整体来看,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这个垄断行业,但尚不具备全面放开的可能性。监管方面,存款保险制度将会最终出台,同时一行三会的部位协调机制将加强,监管的趋势将倾向于混业和牵头监管。
结论:围绕人民币成为硬通货的对外开放和海外投资得到关注,对内开放或力度较弱。
三农改革
蕴涵重大突破
政策前瞻:土地和三农领域的改革可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力度最大的领域,长远指向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改革又以土地制度的改革为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领域最大的亮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逐渐瓦解,取而代之将是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小农庄模式。改革的志向是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水平。
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讨论众多,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已经过了人口红利的高峰期,而三农改革的方向则将致力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延长人口红利的时间。农民依据土地承包法获得的耕地林地等将可视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物,使承包地接近私有化。这将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意味着自古以来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将有可能逐渐脱离土地的束缚,配合自然村的减少和裁村进镇,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也将加快。
另外,当前中国生产率最高的领域在于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长期不足,三农改革所带来的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基本的粮食安全观和农田保障观念依然会保留。从农业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更加倾向于类似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道路,而类似于美国的大农场体制的可能性较小。服务业方面,更多劳动力的释放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从业人员,为服务业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结论:中国农业将在承包地物权化和农民进镇化中,摆脱家庭联产承包,走向农业产业化,人口红利期将延长,县镇社零消费持续上升。
人口和社保
面临调整
政策前瞻:养老、教育和医疗被认为是城镇化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需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社会保障,同时这也是建立消费型社会的必要条件。这部分改革的目标和指向是趋向于更加公平,但难度却相对较大。
目前社保养老领域的缺口正在逐渐扩大,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央将加大养老体制的统筹,公职人员和城镇职工双轨养老的并轨压力上升但仍旧难以解决。
医疗改革领域,碎片化的改革继续推进,但难度非常大。包括异地医保的试点、分级分诊、医药分离等。医疗改革和养老改革领域依旧是城镇化进程中较难以破题的部分。
相对而言,有较大突破的可能在教育领域,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身份号,扩大异地入学、异地高考和农村子弟大学入学率,试点高考成绩和高中学分并重的录取方式。从各地高考改革的情况来看,正在向着这些方向努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就教育改革做出方向性的诠释。
独生子女政策的松动市场预期已久,我们预计此项政策全国松动的可能性很大,从当前家庭子女出生人数和抚养子女的成本来看,即使放开独生子女政策对于人口年龄结构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政策效果的预期作用也远远大于实际的作用。
结论:双独政策或全国松动,养老更统筹更公平,医改维持碎片化。
房地产政策
稳中难变
政策前瞻:我们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是重要的存量经济改革内容之一,中国的城市土地制度更是房地产制度的核心,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恐不会对此领域采取大幅的改革。无论如何,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一旦爆发,必然会蔓延到整个经济体,政策求稳的倾向非常明显。中央对于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将从需求转向供给,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成为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措施。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整体已经进入平台期,如果政府暂时保持当前的限购限贷政策不变,房地产市场已经接近供求平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非常明显。
然后一线城市的房价却因为供求关系的失衡持续上涨,其示范效用和预期效应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预期,因此在短期内,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依然是调控的重要目标。
作为地方税未来重要来源的房地产税可能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但地方当前的征税热情并不高,原因在于土地财政的重要性依然很高,开征房产税有利于改善地方政府的长期现金流但却可能破坏地方政府的短期现金流状况,因此房产税即使提出,其落地效用也会非常差,我们预计两年内房产税的大面积开征可能性不大。
限购限贷政策将会根据不同地方的房价情况由地方政府来决定,一线城市和房价上涨较快的二线城市未来放松限购限贷政策的空间较小,而三四线城市如果未来遭受到房价下跌的影响,可能会适当放开限购限贷政策。
经营性农地流转试点也会对房价地价的长期预期产生影响,政府作为土地的独家垄断提供方,享受了太高的土地溢价,如果增加更多的土地供给方,当前的土地溢价水平将可能难以维持,尤其是城郊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将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
城镇化致人口向县镇逐步集中,城镇新增人口和新增用地指标挂钩,新增用土地指标以存量土地的用地性质变更为主。这是我们所认为的城镇化的土地供给方式,政府大规模低成本征地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未来征地的代价也越来越高,现有存量土地可能成为未来政府土地运作的重要资源。
结论:涉房屋政策稳字当头无显著变动。
国资管理体制
重质不重量
政策前瞻:国企改革也是重要的存量改革部分,中央企业的强势和垄断地位恐怕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国企改革中相对较为容易的是地方国企的改革。而民营资本介入的空间可能会扩大。
在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地方国企可能成为重要的改革标的,通过市场和行政并举手段加速地方国企兼并收购,推动地方国企改善效率,兼并重组。
央企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央企的经营质量。整体来看,中央企业在大多数行业依然处于较强的垄断地位,其财务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从企业规模和盈利的角度看,央企依旧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市场传闻的大规模分拆央企的可能性并不大,央企的改革所涉及的可能仅仅停留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层面。
而垄断行业依然会加大对民营资本放开的力度,金融、能源、电信等领域将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如金融领域将放开民营银行的设立,同时尝试中央地方金融分权管理为突破口,破垄断促竞争。
结论:央企强势地方国企弱势民间资本借势。
行政管理体制
做强县域或成关键
政策前瞻: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在进行的主要是简政放权的改革。即将推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也将深刻影响到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而更加深远影响改革在于长期的缩短行政层级的改革,即精简村镇,做实县域和中心镇。
行政体制的改革应该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但其影响效果深远,短期效果却难以体现。总体来看,短期内简政放权和党风廉政建设将持续发挥作用。诸如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增强,都会对以上行政改革领域产生间接的影响。
对于缩短行政层级的改革,应该是较为长远的目标,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镇的自然减少已经促使人口向县及中心镇聚集,将客观上要求行政层级的上移,但突破性的进展恐怕有待时日。
结论:行政管理有渐变无跃升,简政放权和党风廉政继续席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