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中秋假期,在大家访亲探友、阖家团圆、把酒言欢之际,“以房养老”这个话题也在持续发酵。
自从9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以房养老”话题就迅速引发了民众的热议,并招致众多网友的拍砖和“养老将全面推向市场”的忧虑。
对此言论,近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正式回应,我国未来将以多种途径应对养老问题,在政府兜底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以房养老”是市场化运作的一种高端化服务,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行为。
所谓高端化服务,即“以房养老”并不适合大众,而是针对那种期待享受高质量服务和高生活水平小众人群的养老方式。有专家预计,此模式将主要针对拥有多套住宅或丁克、失独家庭。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郭金龙看来,我们国家目前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实际上只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老年人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积累财富或者通过其他机制提高生活水平。
据悉,目前我国三四线城市一般退休职工每月的养老金只是1000多元,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普通职工的退休金也仅2000多元,而农村新农保发放的养老金仅几十元。
“以房养老”只是国家尝试扩宽养老渠道而推出的方式之一。所谓“以房养老”是一种养老保险业务,又称“倒按揭”,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通俗来讲,就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然后由它们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养老,老人逝世后,房子归银行或保险公司所有。
即使锁定为小众和高端,要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以房养老”仍面临着观念、体制、技术等多重障碍。
“卖房养老?我是不会去尝试的。”谈起将在明年试点的“以房养老”政策,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陈大爷摇了摇头。他表示,以前的积蓄加上每月的退休金已经基本够用了,没有必要通过卖房这种方式来增加收入,“再说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买了套房是一定要留给儿子的,怎么可能留给银行?”
央视网近期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拥有陈大爷这样想法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仅有30%的网民能够接受“以房养老”,大部分网友对此持否定和观望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表示,中国人传统观念强烈,受道德意识形态约束,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养老的基本形式。
除观念外,“以房养老”这种“倒按揭”式的金融模式存在的风险也让保险公司、银行金融顾虑重重。首先就是房屋产权制度,某保险公司高管质疑道:虽然2007年的《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没有清楚规定续期费用是多少以及70年期满后具体如何操作?
还有房价走势的风险:“银行面临借款人无法如约归还贷款的情况下,就需要处置房产用于偿还贷款,但如果房价下行,就可能会出现到时候变卖房产所得资金不能补上欠款这个缺口的问题。”
据著名评论员马光远[微博]介绍,国外的“以房养老”制度,一般都是建立在房价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其实“以房养老”此前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行试点,但受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及产权制度等因素影响,效果并不理想。
若干意见中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意味着保险结构或参与其中。但知情人士表示,相比银行,保险机构要想分一勺羹更难。经营主体模糊、无放贷经验、无合适产品等技术难题制约保险公司参与“以房养老”业务的开展。“保险机构不能放房贷,如果把房屋拿在手里,难以产生现金流,保险机构得不偿失。”
郭金龙认为,“以房养老”是个很复杂的机制,比如房价如何评估、包括70年产权的问题、养老金的年限、运作机制和制约机制等都需要展开一些实践、试点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