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退休方案不会一刀切
“清华版”养老方案微调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自8月12日“清华版”养老金改革方案公之于众以来,对于该方案“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的质疑就从未停歇过。就此,清华方面对该方案首次增加了补充条款。
“方案的发布就是为了听取不同的声音,收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期间,我们得到了各方面对方案的反馈,主要集中在‘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上。”8月29日,该方案的主要设计者、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一方案,困难群体的顾虑相对较多,因此,他们在未来延迟领域的方案中补充了一些条款,提倡对延领实施分类对待的原则。
本报记者了解获悉,所谓分类对待,就是对50岁左右的困难女职工和艰苦岗位职工两类困难群体,国家给予社会政策托底,无需纳入延领方案。
杨燕绥表示,上述条款是对该方案的首次补充,不排除日后会进行更多的补充和微调。因此,此次增加的补充条款暂未上报人保部,待继续听取一段意见之后,一并上报。
质疑声促方案微调
8月中旬,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率先在网上公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便在其微博上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唐钧认为,首先是中国人,无论男女,70%都不可能工作到65岁。一般而言,女的到40岁,男的到50岁,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其次是今后对于中国,压力最大的是就业问题,如果大龄劳动力不退出劳动力市场,青年人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前国内就业的大环境分析,唐钧认为这个方案均行不通。
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牛海鹏针对该方案的质疑更是上升到了养老金缺口的层面,牛海鹏曾对媒体表述,这一方案由于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在他看来,清华这一方案的背后意味着养老金的缺口一定很大,但也不能因为养老金不足就暂缓领取养老金,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可行。
而近期,某网站对2531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对延迟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
“存在质疑可以理解,但中国的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杨燕绥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约在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1个老人;在2035年开始进入超级老龄社会,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约2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老人。
因此,清华此次针对养老金改革方案新增的补充条款中提出,两个困难群体需要有托底的社会政策。一个群体是50岁女性企业职工,引导她们居家就近参与养老服务业。再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提前领取部分养老金的方式解决。另一个群体是艰苦岗位职工,应当根据岗位艰苦程度分别界定提前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严禁造假。
也就是说,延领养老金的方案将上述两类困难群体剥离出去,依然延续之前的退休年龄和方案。
养老金并轨呼声再起
延期退休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在记者以往的采访中获悉,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不是延期而是实行养老金并轨。
“面对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劳动力总量减少的现实,探讨延迟退休原本并无不妥,但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下,延迟退休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8月29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一研究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首先,对于数量庞大的中低层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将压缩其享受社会养老保障的权利;其次,对于掌握着大部分社会优势资源的少数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很可能延长其占据该优势地位、享受特权福利的时间。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在众人力阻延期退休的同时,却有个别机关、事业单位等即将面临退休的人员,不惜通过修改年龄等方式,变相延长自己的退休时间。对他们而言,即便机关、事业单位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远远高于企业人员,但相比在岗时期的薪资以及相应的隐性福利而言,依然相差甚远。
“延期退休的方案不可能一刀切,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他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团队也在陆续草拟和提交中,其中不乏养老金并轨等方案。”8月29日,记者从一接近人保部的人士处了解到,就目前而言,呼声最高的当属养老金并轨方案,但无论是哪种方案都不会是孤立的实施。同样,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需要根据人口结构变化、就业情况、收入增长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小步慢跑地逐渐推开。
杨燕绥还告诉本报记者,为了配合相应的养老方案,他们正在着手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老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养老服务专业机构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以及养老问题所涉及的土地、设施等多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