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政治化解读中国减持美债实无必要

2013年08月19日 07: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增减均由行情决定 政治化解读实无必要

  中国今年首次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8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减持美债215亿美元。专家指出,受美债收益率飙升的影响,中国开始减持美债,这属于市场行为。未来美债仍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首选,但如果外储减少或美元利率上升、债券卖价下降,中国有可能继续减少美债配置。

  “增多减少”趋势缓解

  经过减持后,6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2758万亿美元,低于前一个月修正后的1.2973万亿美元,但中国仍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债主”。

  在这次减持前,中国曾从今年2月以来连续增持美债,5月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美元。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体上依然呈现“增多减少”的趋势,其中减持次数远低于增持次数。专家称,如今,中国对美债“频繁增持、极少减持”的趋势正在有所缓解。另据美国财政部此前公布的修正后的数据,2012年全年中国净增持美国债685亿美元,增幅为5.95%。

  最近,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79%,较一个月前的2.54%有所抬升,较一年前的1.82%则是大幅上扬。随着美国国债收益率飚升,更多外资从债市流出。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外资在6月对美国债市的资金流出达到669亿美元,此前一月该数据仅为270亿美元。

  而美国第二大“债主”——日本也在减持美债。由于中日两个最大持有国都减持了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表示,6月份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降至5.6万亿美元,较5月份下降了1个百分点。

  退出QE预期升高美债

  “在外汇储备管理中,买进卖出很正常。无论是增持或减持美债,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此次中国减持正是基于美债在市场上收益率大幅上升的考量。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与美国经济向好有关。据8月15日的统计,美国上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经济衰退前至今的最低水平;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第3个月上升,通胀水平脱离历史低点;8月份住房建筑商信心升至近8年来最高水平。

  早在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如果看到就业市场持续进步,并且有信心认为这种进步是可持续的,那么在接下去的几次议息会议上会逐步减缓购买资产的步伐。这番言论以及最新经济数据都令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加强。

  在此背景下,6月份海外私人投资者对债券、股票及其他长期美国证券的抛售达到创纪录水平。据报道,对美国国债和票据的抛售规模达401亿美元;对美国股票的抛售也创下2007年以来最大规模,达255亿美元。

  未来仍是长期投资对象

  从总体上看,美债仍是中国外储的首选对象。谢太峰表示,未来中国外储无论增减,都是一个时期的操作策略,美债仍是中国外储长期投资的对象。

  专家指出,考虑到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和无可匹敌的国家实力,投资美国国债要优于其他国家的债券,美债仍是国际债券市场主角,也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导性投资产品。

  “目前美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显示今年下半年到2014年,美国经济将走强。”奥本海默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杰瑞·魏博曼表示。谢太峰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好转和美元走强,购买美债实现保值增值是个好策略。

  但也有专家指出,未来中国仍有可能继续减持美债。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孙华妤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我国将来外储增加,可能会增加美债配置。但将来外储可能不会有明显增加,因为当前外贸总体形势不是特别理想,贸易顺差不会很明显;同时,美国退出QE也会引起一部分资金从中国撤出。如果未来我国外储没有增加或出现下降,对美债的配置也会减少。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购买美债也会减少。因为随着QE退出,美元利率会上升,债券卖价将相对下降,投资者要在这个期间把美债卖出去,以赢取更高收益。”孙华妤认为。

  专家普遍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债市场,美债市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市场,不论增持还是减持都是正常投资操作,中国会根据市场上的各种变动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操作,外界不必进行政治化解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案本周四在济南中院公审
  • 体育西甲-梅西两球巴萨7-0 皇马2-1逆转 视频
  • 娱乐广电总局:春晚摒弃奢华 跨年禁拼明星
  • 财经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夫妇被调查或引风暴
  • 科技中电信携网易今日推易信 将挑战微信
  • 博客盘点与白龙王关系密切的30位明星(图)
  • 读书一妻多夫:中国历史上最凶悍的女儿国
  • 教育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2月将大变脸
  • 叶檀:中国大妈撼动金价
  • 西向东:美国各族裔喜欢买什么车
  • 谢作诗:为什么限购令不能降房价
  • 杨涛:重点镇建设应避免计划思维
  • 徐斌:4万亿积极财政不是资源错配
  • 张明:地方债究竟有多危险
  • 张化桥:IPO的诱惑
  • 陶冬:欧洲恢复增长 联储准备出手
  • 石建勋:俄罗斯基础设施落后在哪(图)
  • 梅新育:奥普拉买包风波暴露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