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预估年内CPI不会碰触上限 通胀压力不大

2013年08月09日 23:2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高温来袭,干旱几乎蔓延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农作物受到严重影响,杭州部分区县的地里,还未收获的蔬菜被高温炙烤,奄奄一息。在几千公里外的成都,蔬菜则在持续的强降雨中,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少菜地被淹,农民损失严重。

  “进入7月,由于气候原因,蔬菜价格上涨幅度加大,加剧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郭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在机构的普遍预计中,7月CPI将达到2.8%,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

  不过,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7%,环比持平。1-7月,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4%。分析人士指出,数据低于预期,意味着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不大,因此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会因此有变化,目前来看政策无调整的必要。

  物价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7%,与6月涨幅持平;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9%;食品价格上涨5.0%,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7%,服务价格上涨2.7%。

  “7月CPI数据符合预期,物价基本稳定,环比回升主要是天气异常、蔬菜和猪肉上涨所致。”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姚景源表示。

  从分类数据看,食品价格环比持平,非食品价格略有上涨。食品中,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相对较多,鲜果价格下降较多。

  “食品因素因为在CPI中权重较大,因此更容易影响到CPI的统计结果。”郭磊表示。

  事实上,进入伏期后,全国蔬菜价格在高温天气影响下持续上涨,除少数夏季时令蔬菜外,多数蔬菜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在一些地区,多场暴雨不仅给菜农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导致部分地区蔬菜受损严重,随后紧接着持续高温,在田蔬菜有烂根、烤干现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在监测的27种食品价格中,上涨的高达20种。商务部监测的数据则显示,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7月下旬,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3.4%,猪肉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连续四周上涨,其中,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21种价格上涨。

  “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与今年7月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有很大关系。7月猪肉价格环比涨幅1.7%;蔬菜价格环比上涨2.2%。以上两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1个百分点。不过,鲜瓜果大量上市,价格环比降幅为6.5%,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撰文表示。

  “从同比数据看,7月份C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虽然比6月份减少了0.1个百分点,但由于CPI环比上涨0.1%,新涨价因素也因此比6月份增加了0.1个百分点。由于新涨价因素增加部分与翘尾因素减少部分相互抵消的缘故,所以7月份CPI同比涨幅与6月份相同。”余秋梅表示。

  调控政策“不出手”

  不过,尽管7月物价好于预期,但经济学家对第四季度CPI仍然持保留意见。

  8月9日,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显示,在百位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中,认为物价将持续温和上涨的人占了大多数。

  “7月份CPI主要由蔬菜价格上涨驱动,所以通胀压力并不大。但受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及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下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有望加快,通胀压力将大于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达到3%以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在美元升值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减轻的前提下,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如果CPI到3%以上,所有的基本面利好可能都会被掩盖,通胀担忧将会极大地增加风险溢价。”郭磊表示。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在国新办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前景情况吹风会上表示,今年全年物价不会有大幅抬升,总体来看翘尾因素是减弱的,新涨价的因素也比去年要低,预计全年物价水平或将在2.4%-3%的区间内,不会超出年初设定的3.5%的上限。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则认为,今年下半年CPI虽然会略有上升,但仍将处在3%以下,由于通胀压力不大,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大的调整。

  “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明显回升,出现回落的可能性也不大,而通胀水平下半年相较上半年略高,经济基本面不支持加息也不支持降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

  市场分析师判断,总体上,预计政府在各方面政策制定上会继续以“稳健”为主。

  不过,也有不同观点。长城基金宏观策略研究总监向威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由于宏观经济尚未好转,中小企业仍面临各种问题,央行应该对货币政策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整,比如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方面,应该进一步研究减税政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朱镕基新书将出版 大部分内容首次公开
  • 体育亚锦赛-中国男篮首负中华台北 无缘4强
  • 娱乐梦鸽控告信全文 称杨女主动挑逗儿子下体
  • 财经中央级党报驳斥“全民均分国资”言论
  • 科技组图:盘点20大被时代抛弃的手机品牌
  • 博客兰和律师:李天一案介绍卖淫线索扎实
  • 读书宫外寻欢:古代有哪些皇帝沉湎于青楼
  • 教育天雷滚滚奇葩招聘:落葬师要英语四级
  • 龚蕾:彩票市场为何火爆
  • 叶檀:中国滞胀压力不减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
  • 水皮:在商言商的空间小吗
  • 陶冬:计划生育解禁在即
  • 谢作诗:大师流行是社会不公的表现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 姜汝祥: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关心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