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丁宜)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4日发布消息,在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这无疑给信奉“洋奶粉”的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神话被打破。这也再次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中外皆有,客观看待,冷静应对,方乃理性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跨国乳业巨头在“受污”问题上今年已是“二进宫”。今年1月,该公司生产的奶粉就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胺。而且早在今年3月涉事公司就已发现自身产品的潜在质量问题,但却直到4个月后才公布检测结果。这就让问题一再延误,不断扩散蔓延,检测结果为何“姗姗来迟”令人生疑。
此次的“迟报”不禁使人联想起2010年末发生在德国北威州的“毒饲料”事件。当时,当地的无良生产商将工业用途的脂肪酸用于动物饲料脂肪生产,使得部分饲料的二恶英含量超标高达78倍。而早在当年3月,这些有毒饲料就已流入市场,事件被隐瞒了9个月之久。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不少国家都受到过“有毒食品”困扰。从当年肆虐欧洲的疯牛病到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再到韩国的“垃圾饺子”风波,被查出的有毒“洋食品”涉及肉制品、鸡蛋、冰棍、热狗辣椒酱、木瓜、花生酱、速冻饺子……种类可谓五花八门。
除了“有毒食品”,国外的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现象也屡见不鲜。以拥有世界最严格食品安全制度而骄傲的欧洲人,今年年初在“马肉风波”上栽了跟头。欧洲人用马肉充牛肉,美国人去年则被曝出用扁桃仁假冒大杏仁误导消费者。
由此观之,食品安全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味迷信“洋食品”并非明智之举。“洋食品”不一定都是极品,“国产货”也并非都是次品。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食品问题就不突出和严峻:注水肉、皮革奶、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白酒……一再挑战国人的肠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突破国界的当下,不应该对“洋食品”过度迷信。对待“洋货”与“国货”应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理性客观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