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枢:克强指数比统计局所谓GDP更真实

2013年07月30日 00:02  中国经济周刊 微博

  詹国枢

  “克强指数”,最早出现于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全称为李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此指数之提出,源于李克强2007年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曾经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等三项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

  此一衡量方法,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的认可。于是,2010年,《经济学人》正式将其命名为“李克强指数”,以此作为评估中国经济增长量的指标。

  具体说来,“克强指数”的三项指标,一是工业用电量新增,二是铁路货运量新增,三是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三者各占多大比例呢?在花旗银行编制的“克强指数”算法中,工业用电新增占40%,铁路货运量新增占25%,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占35%。将此三项指标按比例折算后汇总,即可得出当期“克强指数”。

  我们知道,我国衡量经济运行情况,通常使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DP。为何舍此不用而另立标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GDP这把标尺,让人用来不大放心。

  GDP由各地统计局汇总而出,经过层层“上报”,或增或减,泡沫很多。中国坊间不是流行“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说吗?“领导说要多少,我就能写多少”,不也是一些统计部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吗?

  正因此,崇尚务实而又有较强专业功底的李克强,才在主政辽宁期间,推出这么一个独辟蹊径的“克强指数”。此三项指标,涉及电网、铁路和银行三家部门实际业绩,是三部门按照实际情况,扎扎实实统计出来的,项项关乎真金白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弄虚作假。也正因此,“克强指数”比统计局所谓“GDP”来得更加真实,也更可信。

  “克强指数”实际动作效果如何?《经济学人》杂志曾列出一张曲线图,以过去10年为时间轴,将克强指数与官方发布的GDP走势相对,他们发现,二者在趋势上总体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前者的表现,比后者剧烈得多。由此可见,克强指数能够更加真实、更加灵敏地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不过,不必讳言的是,以工业用电量新增等三项数字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的指标,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缺陷,比如IT业、金融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等,与“耗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关联并不紧密,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其运行情况。

  又如,对于我国众多融资难的小微企业,因其往往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所以“银行贷款新增”亦很难充分反映其运营状况。

  但毕竟这只是经济运行一个并非主流的侧面,就总体而言,克强指数对于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映,确实远高于我们通常使用的GDP,这是毫无疑义的。

  詹国枢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举行大阅兵纪念停战60周年
  • 体育意外!叶诗文200混仅第4 自责:对不起教练
  • 娱乐焦点访谈关注大师王林 解密神功真面目
  • 财经专家称人均收入增幅太低 将影响倍增计划
  • 科技国美炮轰苏宁线上线下同价:短期做不到
  • 博客马未都:恶性事件频发是种必然的宣泄
  • 读书党内斗争莫开杀戒:谁反对判江青死刑
  • 教育为抢高分生北大清华掀千万级奖学金暗战
  • 罗天昊:地方债需大力鼓吹
  • 白明:如何看待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
  • 张五常:政府主导投资好不好
  • 钮文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真相
  • 水皮:创业板就是一个垃圾板
  • 孔浩:中国有多少个底特律
  • 马宇:葛兰素史克的本土化之恶
  • 徐斌:央行降准是大势所趋
  • 罗天昊:直辖市应该连降两级
  • 叶檀:审计署揭锅盖